楠木軒

古人的“高考”——科舉考試趣聞小知識!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經典

隨着一年高考時又一次到來,在這裏魚片先預祝各位考生能夠超長髮揮,都能夠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
高考,對於我們來講是一次魚躍龍門的機會,在古代,寒門士子或者門閥權貴子弟,想要出人頭地,都只有一個途徑——科舉考試,各位,你們對於科舉考試又有多少了解呢?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卧薪嚐膽、懸樑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一個響亮的名字“狀元”。一千三百年來,這個名字曾經風靡過整個中國大地。使千百萬士子追逐着這頂桂觀,通過金榜掛名,步入政壇,獲得升官晉級的機會。中國的老百姓把他們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國震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這也是文天祥的家鄉吉安市也被譽為“文章節義之幫”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吉安考出了3000名進士,是中國出進士最多的地方)
怎麼樣,看了這麼多關於古人科舉考試的知識以後,對古人的“高考”也有了一些瞭解呢?
説了這麼多,其實魚片想説的是,今年高考第一天已經過去,希望廣大辛辛學子,在今晚抓緊時間調整狀態,爭取在明天的考試中也能夠有着完美的發揮,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