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率中國隊蟬聯國際奧數冠軍的他,曾在這裏找到對數學的興趣,如今這所中學要發力聚焦“新工科”

剛率中國隊蟬聯國際奧數冠軍的他,曾在這裏找到對數學的興趣,如今這所中學要發力聚焦“新工科”

“1977年,我進入儲能中學讀初中,先是參加了學校的數學興趣小組,後來又進入了學校的理科班。記得當時我們三個同學花幾個星期就學完了常規課,其餘時間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進一步鑽研數學,自此激發了我對數學的興趣,並堅定了今後從事數學工作的決心。”剛剛率領中國隊奪得第6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賽總分第一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熊斌今天重回母校,現身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儲能中學的揭牌現場,回憶起這段鮮為人知的童年過往。

隨後舉行的上理大講堂,請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院長莊松林教授。莊松林以“光的世界”為主題,從中學生、普通人、科學家的三種不同視角出發,為台下學子深入淺出地上起了科普課。

剛率中國隊蟬聯國際奧數冠軍的他,曾在這裏找到對數學的興趣,如今這所中學要發力聚焦“新工科”

創新型人才,尤其是未來的“新工科”人才培養要從基礎教育做起。9月30日上午,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儲能中學正式揭牌。未來,該校將發力聚焦“新工科”,攜手上理工共同打造工程創新早期培養的“黃浦樣本”。

剛率中國隊蟬聯國際奧數冠軍的他,曾在這裏找到對數學的興趣,如今這所中學要發力聚焦“新工科”

國家督學、上海民辦中小學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國順、特級教師顧鴻達、特級教師、特級校長楊安瀾、格致教育集團理事長張志敏、上海理工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教務處處長甘屹成為上理工附屬儲能中學創新基地專家組成員。

剛率中國隊蟬聯國際奧數冠軍的他,曾在這裏找到對數學的興趣,如今這所中學要發力聚焦“新工科”

上海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盛春表示,上海理工大學將持續深化交流合作,推動師資力量、科研實驗室、文化載體等教育資源向儲能中學開放共享,全力支持儲能中學建設“新工科創新實驗基地”,努力打破傳統教育的學段疆界,探索構建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機街接、螺旋上升的德育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據儲能中學校長蘇浩泂介紹,上理工附屬儲能中學提出的“新工科素養”,是在國家提出的六大核心素養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新工科教育的目標和理念,提煉出的四大目標,即愛國精神與社會責任、科學思維與工匠精神、綜合實踐與創新素養、自主學習與多元發展。

為此,學校設計了六大重點項目,並形成了儲能特色育人模式,即構建“紅色+責任”的學校德育工作、推進“選擇+融合”的學校課程體系、創設“智慧+興趣”的“智趣課堂”、開展教師“儲能之星”培育工程,促進教師的發展與成功、打造上理工——儲能“新工科”創新實驗中心、建立“新工科”特色創建的評價機制。

剛率中國隊蟬聯國際奧數冠軍的他,曾在這裏找到對數學的興趣,如今這所中學要發力聚焦“新工科”

未來,上理工將組織相關學院和部門支持附屬中學新工科素養特色課程羣建設;組織學科領軍人才在附屬中學開設“新工科素養”培育通識導論課程並計入教學工作量;面向附屬中學學生開放大學所有的通識課程;吸納和組織附屬中學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大作業”;與附屬中學共同建立“創新人才培養直通車”,附屬中學參與大學“創新創業大作業”並完成優秀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可直接加入“榮譽學位”和“項目課程”體系。

此外,上理工也將全面支持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儲能中學平台建設工作,組織“未來光學”“智能製造”“醫療器械與康復工程”三大國際實驗室指導附屬中學創新實驗室建設,並與附屬中學創新實驗室建立互通關係,定期吸收優秀中學生到國際實驗室瞭解和學習最新前沿科學;組織中英學院與附屬中學構建對口合作關係,指導建設。

儲能中學是黃浦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前身是1938年創辦的寧波效實中學上海分校,1942年更名為儲能中學。“物競天擇,效實儲能”的文化淵源賦予了儲能中學特殊的歷史積澱,成為一方孕育民主革命志士的紅土,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革命老校。近年來,儲能中學堅持“知行精進,儲能效實”的辦學理念,繼承傳統,形成特色,始終保持一流完中的辦學水平,為現代化建設育才儲能。

上海理工大學是市屬重點建設的應用研究型大學,享有中國“製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兩校在“新工科教育向高中教育的前延”方面達成了合作意願,揭牌後的“新儲能”將依託優質大學資源,創建 “新工科教育”特色鮮明,具有“創新發展力、協調統整力、綠色生命力、開放競爭力、共享幸福力”的現代大學附中,進一步凸現黃浦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價值追求,努力打造成未來創新人才的搖籃。

剛率中國隊蟬聯國際奧數冠軍的他,曾在這裏找到對數學的興趣,如今這所中學要發力聚焦“新工科”

國家督學、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長常務副會長楊國順表示,在他40餘年教育工作生涯中,對儲能中學一直有難以磨滅的記憶和印象。這所以“民主革命堡壘,愛國之士搖籃”著稱的學校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希望儲能學子能學習瞭解上理工“信義勤愛 思學志遠”校訓的勵志精神,在享有中國“製造業黃埔軍校”美譽的薰陶浸潤中,培植中國根、民族魂的家國情懷,努力讓自己成為有國際視野和胸襟,未來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的“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的高素質人才,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實現中國百年強盛的復興,奉獻青春年華和為民報國之志。

作者:王星

編輯:沈秋莎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儲能中學提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24 字。

轉載請註明: 剛率中國隊蟬聯國際奧數冠軍的他,曾在這裏找到對數學的興趣,如今這所中學要發力聚焦“新工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