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次蝴蝶效應,看似小事卻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

蝴蝶揮動翅膀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產生的威力卻難以想象,最後的結果同樣出乎預料。古語有云:“風起於青萍之末”,這是典型的蝴蝶效應。回顧數千年中國歷史,很多大事件是由小人物點燃了導火索,產生了連鎖反應,引起歷史大爆炸,有時甚至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一、因採桑葉而引發的戰爭——卑梁之釁

春秋末期,吳楚兩國相互敵視,摩擦不斷,尤其在兩國邊境,雙方官民之間屢有衝突,結為世仇。吳楚地區氣候適宜,温暖多雨,兩國有種桑養蠶的傳統。公元前519年,吳國卑梁和楚國鍾離的兩個女孩在採桑勞作。兩人同時看上了一棵桑樹,雙方對桑樹的歸屬產生了分歧,彼此互不相讓,很快從口角發展成扭打。這時,楚女的家人聞訊,趕來幫忙,勢均力敵的掐架成了一邊倒的圍毆。

古代三次蝴蝶效應,看似小事卻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

鼻青臉腫的吳女回到了卑梁,梨花帶雨地向村民哭訴不幸遭遇,吳國村民見吳女受了欺負,抄起傢伙找楚民算賬。鍾離的楚民早就看吳民不順眼了。他們召集了其他地方的民眾前來援助,與前來複仇的吳民發生了械鬥。楚民人多勢眾,吳民力戰不敵,死傷數百人。只有一半的吳民逃回了卑梁。

吳民向卑梁的長官控訴楚國的暴行。長官聽罷,怒不可遏,調撥軍隊圍攻鍾離。楚平王正沒機會收拾吳國,聽説吳國發兵攻打鐘離,立即下令楚軍攻吳。吳王僚也不是吃乾飯的,派公子光率軍增援卑梁,吳軍勢如破竹,攻下了鍾離和居巢。原本簡單的民事糾紛升級為激烈的軍事行動。因為一棵桑樹丟了兩個城,恐怕是當事人始料未及的。後人以“卑梁之釁”為典故,用來比喻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爭執和流血。

古代三次蝴蝶效應,看似小事卻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

二、羌人叛亂

無獨有偶,東漢與西羌的戰爭,持續百年,為害一方,死者無數,對東漢的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建初二年(公元77年),安夷縣(今青海省樂都)有一個鄉鎮幹部,依仗手中的權勢,強搶了一個當地的羌族妹子做老婆。這個羌族妹子的老公忍無可忍,當場殺了這個惡霸。

安夷縣長宗延不問青紅皂白,下達A級通緝令,親自帶人追到了塞外。羌族老公所在的部落害怕受到牽連,引發羣體性事件,殺了宗延,並且聯合勒姐、吾良兩個部落共同叛亂。羌族大咖燒當部落首領迷吾,也加入了叛亂的洪流。金城太守郝崇組織政府軍,進攻羌人反政府武裝,反遭擊敗。

西北邊境軍事鎮壓一時失利,引起了漢章帝的高度重視,他任命傅育為護羌校尉,試圖招撫羌族部落。羌人對東漢政權失去了信任,拒絕了東漢政府伸出的橄欖枝。迷吾又與封養部落首領布橋聯合,羌人武裝達到五萬餘人,兵鋒直指隴西和漢陽兩郡。一時間,羌族叛亂呈現燎原之勢。

古代三次蝴蝶效應,看似小事卻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

漢章帝見軟的不行,決心來硬的。同年八月,他派遣車騎將軍馬防和長水校尉耿恭,率領三萬東漢精兵,武力鎮壓羌族叛亂。雙方在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展開激戰,羌人大敗,斬俘四千餘人。經此惡戰,大部分羌人選擇了投降東漢。只有布橋率領二萬餘人,盤踞望曲谷,伺機而動。次年初,馬防擊敗布橋,一萬餘羌人投降。

這次羌人叛亂,是由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產生的連鎖反應。當地基層官員欺男霸女,罔顧事實,最終釀成戰爭。在戰爭中,羌人斬殺萬餘人,漢軍死傷也不在少數。更重要的是東漢末期,董卓、馬騰、韓遂、宋健等人,利用漢羌矛盾,割據西北邊陲,敲響了東漢政權覆沒的警鐘。

古代三次蝴蝶效應,看似小事卻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

三、大明的掘墓人

與前兩次相比,第三次蝴蝶效應充滿了戲劇性。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湖北公安人毛羽健通過了大明公務員考試,從知縣幹到了雲南道御使。崇禎皇帝很賞識毛先生不畏權勢,直言敢諫的作風,you can you up,毛羽健升任監察御吏,成為不折不扣的京官。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老毛奉調入京,寂寞難耐,金屋藏嬌。毛夫人得到僕人的通風報信,怒火中燒,利用官員家屬的身份,憑藉快速便捷的驛站服務,返回京城,將正在和小三卿卿我我的毛羽健逮個正着。老毛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河東獅吼。毛夫人將小三毒打一頓,逐出家門,罰老毛跪了一天一夜。

毛羽健偷腥不成,反被受罰,心中鬱悶。他發現老婆之所以來得這麼快,是因為明朝發達健全的驛站制度。驛站原本是接待來往官員、傳遞信件、轉運物資的官辦招待所,相當於如今高速公路的服務區。隨着朝廷的日益腐敗,驛站傳遞和中轉的功能逐漸弱化,反而淪為各級官員及其家屬,享受公費旅遊的工具。毛夫人動用國家基礎設施,就是為了捉姦。

古代三次蝴蝶效應,看似小事卻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

毛羽健越想越氣,提筆上奏,建議崇禎裁撤驛站。為了引起皇帝的重視,毛羽健還鼓動刑部的親戚劉懋,也寫了一份類似的奏摺。不久,崇禎收到兩份類似的奏摺,説的都是同一件事。根據奏摺的建議,裁撤三分之一的驛站,每年可以節約六十萬兩白銀。這對於財政入不敷出的崇禎來説,無疑於天上掉陷餅。崇禎很高興,大筆一揮,同意裁撤。

問題是奏摺並沒有對裁撤驛站的下崗人員,進行詳細的分流補償規劃。毛羽健和劉懋的奏摺一下子砸了成千上萬人的飯碗。陝西米脂縣銀川驛站的一名驛卒也受此影響,下崗失業,失意返鄉。由於沒有收入來源,驛卒債務纏身,無力償還,被債主告上了米脂縣衙,縣令原本要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經親友出錢打點,這才倖免於難。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12月,驛卒殺死了債主。隨後,他又殺了與他人通姦的妻子。身負兩條人命的驛卒,被迫和侄兒一起投軍。次年冬,因朝廷拖欠軍餉,驛卒所在的軍隊發生譁變,由官軍變成叛軍。驛卒從此轉戰四方。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驛卒攻入北京,崇禎景山自縊,延續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終結。

古代三次蝴蝶效應,看似小事卻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

這位下崗的驛卒就是李自成。明朝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內有起義此起彼伏。按下葫蘆浮起瓢,軍隊兩線作戰,疲於奔命。如果沒有裁撤驛站,那麼西北農民起義很有可能平定,最終集中力量對付後金。崇禎恐怕做夢也想不到,大明江山竟然斷送在一起捉姦醜聞,真是撲街了。

蝴蝶效應的神秘之處在於整個事件中,有的因素變化是有規律的,有的因素卻捉摸不定,在連鎖反應的帶動下,造成了出人意料的後果。人們通常用“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説明事物的複雜性,歷史也同樣如此,以上三個段子並不是蝴蝶效應的結束,至今仍然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生活。

文:計白當黑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1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三次蝴蝶效應,看似小事卻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