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標籤:比拼就業硬實力

撕掉標籤:比拼就業硬實力

七月三十一日,“才聚浦東 菁英築夢”留學生專場招聘會在上海張江科學城舉行。鄭 峯攝

撕掉標籤:比拼就業硬實力

吸引力
徐 駿作 新華社發

“六穩”“六保”,首要是穩就業、保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尤其引人關注。面對疫情影響及國內畢業生的競爭壓力,海歸就業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本版於今日推出“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道,從心態、技能、行業、地域等多維度剖析海歸就業現狀,敬請關注。

考驗真才實學

數字顯示,從2004年—2018年的15年間,中國留學回國人員年均增幅達24.2%,高於13.3%的出國留學人員年均增長率,顯示出較為明顯的人才迴流態勢。

不僅是普通海外留學生,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意願同樣明顯。根據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從中國走向海外的高端人才中近七成(69.6%)未來優先考慮回國就業。在這項調查中,選取了近6000位留學或工作在美、英、德、法、日等13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中國博士研究生、擁有博士學位的高校或企業科研人員作為調查對象,旨在全面瞭解海外高端人才回國意願。

“歸國潮”湧動之下,海歸就業競爭力兩極分化的現象較為突出。面對海歸人數大幅增長的招聘市場,企業對留學生的要求已不可同日而語,海歸僅憑一張畢業證書就能獲得面試官青睞的時代早已過去,若缺乏真才實學,難以在職場中真正立足。

“以前我們非常看重歸國留學生的語言優勢,很契合外企工作所需。但如今許多國內畢業生外語能力同樣突出,一些留學生畢業後回國也並未展示出與留學經歷相匹配的外語溝通技巧。”一位不願具名的外企人力資源主管對本報記者説。她同時表示,她所在的企業在今年春招中籤下了好幾位畢業於全球排名前50高校的海歸,給出的待遇條件並未受到疫情影響,相較往年還略好。“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時已經由‘單純看重學歷身份’向‘願為專業能力埋單’過渡,愈發重視海歸綜合素質。這也是企業招聘更為理性、務實的表現。”

調整心理預期

客觀來看,預期收入與實際薪資水平的差距,近年來一直是海歸求職過程中的“糾結”所在,而這體現出了求職者與用人單位心態的雙向變化。

事實上,根據智聯招聘2019年發佈的有關數據,企業招聘海歸的平均月薪為10996元,高於全國平均招聘薪資近2500元。起薪相較於擁有同等學歷的國內畢業生有明顯優勢,已是用人單位對海歸平均實力的認可,但於不少海歸而言,這樣的薪資水平相較自己的期望值仍是差距不小。在這份數據報告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海歸認為薪資並未達到預期,近五分之一的海歸認為收入遠低於預期。

“從工資水平來説,我在英國拿到的工作機會給出的薪水與國內相比確實高了一截,剛回國的幾個月也有過迷惘。”胡顯寧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金融經濟學專業,2019年回國後入職成都一家金融企業。她坦言,對一些優秀的海歸畢業生來説,國內外行業的薪資水平在現階段仍會有落差,這在一線城市之外的其它城市尤為明顯。“我是四川人,回國也是為了方便照顧家人,因此沒做過去一線城市發展的打算。”胡顯寧對本報記者説。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海歸對自身的薪資預期較高,又受到留學成本高、留學所在國與國內的相同行業薪酬水平對比等多種因素影響,在國內畢業生競爭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的確需要調整對工作薪資的心理預期。

展示更強後勁

薪資水平的高預期,一定程度上也是想要儘快“收回留學成本”的心理投射。動輒花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留學開支,對比幾千元的月薪,多少會讓一些在留學之初認為“高投入帶來高回報”的留學生及其家庭感到無奈,但對絕大多數留學生來説,出國讀書的價值絕非簡單幾組數字對比的“值與不值”就可以囊括。

“開闊視野、提升個人能力、鍛鍊多維度思考能力、開拓朋友圈……這些都是留學帶給我的收穫,很多成長無法直接在就業中‘變現’,但給留學生人生帶來的收穫和幫助是潛移默化的。事實上我的不少海歸同事也在工作幾年後展示出了更強的發展後勁。”胡顯寧説。

長線規劃個人發展,如今不少留學生在回國後的職業發展道路上眼光表現得更為長遠。根據中國境外學位與學生信息中心公佈的有關數據顯示,當被問及促進自身發展的政策需求時,“完善海歸人才就業服務機制”代替“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成為受訪海歸最主要的政策需求。前者佔比由2018年的57%上升至2019年的78%,後者佔比由2018年的65%下降至2019年的58%。

伴隨着國內就業市場高水平競爭程度加劇,越來越多的海歸正在將關注點從“能在工作中獲得更高勞動報酬”向“能夠在國內就業市場找到適合工作”轉移,凸顯所長以期更好融入國內工作環境,也是不少海歸較為迫切的需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7 字。

轉載請註明: 撕掉標籤:比拼就業硬實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