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省份正使出洪荒之力建設“雙一流”大學 | 新京智庫

這些省份正使出洪荒之力建設“雙一流”大學 | 新京智庫

東方理工大學校園效果圖。圖/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官方微信公眾號

460億元,寧波大手筆新建大學。

11月4日,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刊文透露,“東方理工大學”已由寧波市政府和私人基金會共同出資460億元籌建,目前已選定校址。

寧波規劃建設東方理工大學,是近段時間各地發力高校建設的一個縮影。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包括浙江、廣東、江蘇、海南、福建、江西、廣西、山西、河南等在內,至少有10來個省份在發力高等教育。

2020年是首輪“雙一流”建設收官之年。在新一輪“雙一流”名單即將公佈之際,各地在高校方面的競逐,會對區域經濟格局產生新的影響。

發力“雙一流”

10月21日,江西省印發《江西省“十四五”期間“雙一流”建設實施方案》。文件中明確提到,江西省財政統籌安排30億元資金支持南昌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作為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省份,這已經不是江西省第一次官宣支持南昌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早在去年,江西省“十四五”規劃就明確提出“舉全自治區之力辦好南昌大學,爭取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江西省對省內唯一“雙一流”南昌大學的支持也並非停留在口頭上,直接的體現就是在辦學經費上的支持。

2021年南昌大學的年度預算達到28.05億元,較上年整整漲了約5億元。漲幅幾乎是一般普通省屬高校全年的預算。

這些省份正使出洪荒之力建設“雙一流”大學 | 新京智庫

江西南昌大學。圖/南昌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舉全省之力,建設省內唯一“雙一流”。這是多個高教資源相對匱乏的中西部省份的共同選擇。

無論是高校總量,還是“雙一流”數量,在中部六省份中,這兩項指標與GDP排序呈現高度的正相關。

同是中部省份,跟江西因高教資源比較匱乏、經濟發展受到掣肘類似,山西也是一個例子。

2020年山西經濟總量在中部省份中墊底,高校數量同樣排名倒數第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山西也是六省份中高校數量唯一低於100所的省份。

與江西一樣,在首輪全國137所“雙一流”高校中,山西也只有太原理工大學一所學校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浙大“網紅教授”、現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日前就曾坦言,山西教育現在最大的瓶頸是高等教育,山西最缺的是好大學。

在高校總量和質量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山西也是下大力氣在補短板。

早在2017年,山西就提出實施“1331工程”,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促進山西高等教育振興崛起。

在“雙一流”建設的首年,山西省“1331工程”已累計投入3億元建設資金。

針對省內唯一一所“雙一流”太原理工大學,山西省也是大力支持,除了對“雙一流”建設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省級配套經費3000萬元支持外,還挖來浙大“網紅教授”鄭強擔任學校黨委書記。

山西省內另一所老牌高校山西大學,在今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成果不俗。

在各地大力建設“雙一流”的背景下,中西部省份在自身教育資源不佔優勢的情況,通過“扶強補弱”,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無疑是新一輪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明智之舉。

發達省份“新建”大學

中西部省份大手筆支持省內“雙一流”高校建設,收穫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

廣西大學無疑就是舉全省之力建設下獲得快速發展的代表。

2018年,為支持廣西大學建設“雙一流”,廣西將廣西大學調整為自治區本級一級預算單位。2021年廣西大學的預算經費高達31.26億元。這樣的經費支持,在西部高校裏面也是數一數二的。

在大手筆財政支持下,廣西大學的實力提升很快。在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榜單中,廣西大學首次躋身全國百強。

與高校資源相對匱乏的中西部省份使勁扶持省內“雙一流”高校不同,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在大手筆花錢的同時,還在大力新建大學。

作為GDP常年排名全國第一的省份,廣東的高校資源跟北京、江蘇和湖北這些教育強省相比,算不上十分豐富。

為了彌補自身在高等教育資源上的劣勢,廣東正在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建大學行動。

近兩年,在大灣區內,就有接近30所大學、學院等高校項目正在推進。

如廣東省內自主建設的廣州交通大學、佛山城市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等。

除了自主建高校,廣東還積極引進外部高校。其中,香港和澳門高校紛紛到廣東新建分校或校區,像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校區等。

這些省份正使出洪荒之力建設“雙一流”大學 | 新京智庫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效果圖。圖/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官方微信公眾平台

其實,建新大學對廣東來説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深圳早就嚐到建大學帶來的甜頭。深圳在2000年前後引進北大、清華、哈工大、南開等名校建立分校或者研究院。如今深圳不僅985高校分校、研究院所云集,自身培育出的南方科技大學也是風頭正盛。

如果説廣東新建大學是彌補自身高等教育資源短板的追趕之舉,高校資源不僅“量大”,而且“質優”的江蘇,則是在尋求省內高校資源的分佈平衡。

據江蘇省教育廳官網數據,江蘇54所本科院校,有近30所都在南京;10所部屬高校中,南京佔了4/5。

為了補上蘇中、蘇北在經濟和高校方面“雙重窪地”的短板。江蘇在“十四五”相關規劃文件中提出:優化教育佈局結構,爭取擴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規模,讓更多江蘇學生享受到高等教育,“優先支持蘇中蘇北地區規劃設置高等院校”。

如何避免“頭重腳輕”

高校能為所在地帶來很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好處。

深圳就是通過新建一大批高校增加了整個城市的科教實力,同時也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匯聚於此,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不過,在各地紛紛加大對高等教育資源投入的同時,一些地方還存在基礎教育端的學位增速不足現象。

此前,廣東省教育廳發佈的《2020年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報告》指出,廣東基礎教育學位增長的速度趕不上學生增長的速度。部分地市、縣區幼兒園、小學、初中學校千人學位數達不到廣東省規定的每千人不低於40座、80座和40座的標準要求。

除了本地學生存在入學學位不足外,另一種情況是,一些流入人口比較多的一線城市,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存在“一位難求”現象。

中國新聞週刊近期報道,2019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人員子女為1427萬人,其中79.4%的學生在公辦校就讀。也即是,仍有約20%的隨遷子女需要民辦校提供學位。

有專家表示,未來推進隨遷子女僅憑居住證入學,最突出的難點在於公辦學校學位不足。

同時該報道也指出,學位供給不足的背後原因,與流入地政府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夠有密切關係。隨遷子女就地入學越多,就要求流入地政府必須增加對教育的投入,這自然會增大流入地政府的財政負擔。

應該看到,基礎教育階段的投入直接牽涉到教育公平。如何避免教育資源投入出現“頭重腳輕”,是個現實問題。

一些地方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也應強化對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統籌安排和資金投入。

一個顯見的趨勢是,未來誰能辦好基礎教育,誰能“贏得”大學,誰就能在區域發展格局中贏得主動。

新京智庫研究員 | 查志遠

編輯 | 張笑緣

校對 | 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9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些省份正使出洪荒之力建設“雙一流”大學 | 新京智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