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王安石和司馬光是一對集愛與恨於一生的好夥伴,但是,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變法上,兩個兄弟卻分道揚鑣,最終甚至成為敵人,究其原因,就是二人政見不合。假如説,沒有後來的司馬光廢法,王安石變法能成功嗎?今天我們就通過王安石變法,來了解一下王安石其人。
北宋武弱的解藥
''澶淵之盟''之後的北宋,成了一個有邊疆而無國防的國家。這以後的一百二十年間,遼、宋之間沒有兵戎相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但澶淵之盟卻開了 ''歲幣''的先例,宋室需要每年支付遼國歲幣50萬,西夏歲幣25萬,直接導致了宋朝積弱積貧的狀態。積貧積弱的北宋像一個病人,既需要開刀手術,又需要慢慢調理,宜徐徐圖之,而不是一劑猛藥強行灌入。一劑不行,再服一劑。在變法這個問題上,不安分的宋神宗偏偏選擇了王安石的這劑猛藥。王安石是個激進派,其性格造成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成為,北宋最具爭議的一次變法。
急躁冒進,漏洞百出
在改變北宋的社會面貌上,王安石推行以富國強兵為宗旨的變法運動,涉及經濟、農業、軍事、教育等多個領域。初期,王安石提出變法要緩而謀之,然而到了實際操作中,從熙寧二年到熙寧六年,他迫不及待共頒佈了十一項新的立法,其中包括: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等,無一不關乎民生大計。好的初衷,但是被王安石一波神操作下來,卻暴露出各種社會問題。比如青苗法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狀況,使得他們在饑荒之時可以通過向朝廷以極低的利息貸取糧食,錢財。可施行過程中,青苗法成為了貪官污吏魚肉百姓的一大助力。從自願貸款變成了強制攤派,且利息比規定的2分高出幾倍,因欠青苗至賣田宅、僱妻賣女、投水自縊者不可勝數。王安石對新法過於樂觀,相信自己制定的政策是完美的,卻沒有考慮執行過程中的細節問題。想一套,説一套,做又一套,一波波神操作,讓變法漏洞百出,加劇了社會的矛盾。
胡亂用人,埋下禍根
變法不僅需要同君王上下齊心,更要有同僚的協助,每個成員的積極參與,方可成功。 然而,王安石卻只在乎宋神宗的支持後,對於反對變法的人,毫不手軟,反對派司馬光、範純仁、蘇軾等皆是君子人物,皆被他紛紛貶黜,許多朝廷重臣元老如富弼、歐陽修失望之下,也請求致仕。而他卻起用了許多名為支持變法,實則是政治投機和權慾薰心的小人。 新法推行期間,王安石大力提拔的官員中,呂慧卿最為才華橫溢,可以稱得上是變法派中的二號人物,王安石事無鉅細都和他商量,把他視為左膀右臂,但此人城府極深,表面上對王安石言聽計從,尊重有加,實際上卻想取而代之。
在王安石眼裏,為了新法不顧一切維護新法推行下去,可以不惜犧牲一切。正人君子質疑,那就除掉他們。他雖沒拉開兩派大戰的序幕,但是對政局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屋漏偏逢連夜雨
第一次罷相是由於宋神宗信任有加,無條件支持。王安石對反對派的言論採取了置若罔聞的態度,但是,作為一國之君的宋神宗對此不能置之不理。 熙寧七年,北宋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災和蝗災。羣臣上書這是上天對君主失德的預警,皇帝要立即改正錯誤。這個錯誤指的正是王安石的新法。宋神宗心急如焚,迫於朝野的壓力做出了讓步。他的內心也開始對變法及王安石的信心產生了動搖性。一幅《流民圖》給了神宗巨大沖擊。宋神宗在沒有和王安石商量下,就直接罷了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三天之後,天降大雨。天意站在了反對派這一邊。反對派的頑強阻擊,加之神宗的搖擺,王安石只能提交辭呈,迴歸金陵,這是王安石第一次罷相。
防君子不防小人
第二次罷相是一次罷相後,王安石的左膀右臂呂慧卿接替了他的重任,這個投機分子開始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不到一年,神宗就朝思暮想起王安石來,沒有天縱英才的王安石,別人真的撐不起這個變法的局面。於是,熙寧八年二月,王安石捲土重來。可是,一年的時間,改變實在是太大了,神宗也不是那個有遠大抱負的神宗皇帝了,手底下的呂慧卿等人,早已不是他的得力干將,而變成了仇視他的人。而在這時,獨子又因病而亡。王安石終於支撐不住了,再次堅決遞交了辭呈,二次罷相,歸隱金陵。回到金陵後,壞消息不斷傳來,宋神宗駕崩,王安石哭得死去活來。畢竟宋神宗一走,變法大業也就宣告終結了,北宋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全能自戀型改革家
性格決定命運,縱觀變法的失敗,會發現王安石身上的三個性格缺陷:高傲,變法與君子背道而行;激進,變法推行上盲目前行;偏執,選人用人上輕信小人。這三個性格特點,集合在一起,構型成了王安石這種全能自戀型人格(認為所有事情都能夠實現、所有需要都能被滿足),這種性格最終導致了:變法因他而生,也因他而亡。
參考資料:《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那些事》
文:追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