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克思“面對面”學習《資本論》
儘管室外氣温驟降至零度,温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智慧教室裏卻熱氣騰騰,氣氛熱烈。近日,記者與2020級環境工程專業的42名學生一起上了一堂特別有味的思政課——
每個學生帶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上課;足不出户網上參觀全國首家國旗教育館;學生還要做“實驗”,參與繪製五星紅旗的小遊戲……
這堂思政課之所以被大學生青睞,是因為用虛擬仿真技術上課。課程名稱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內容為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設計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名稱是“五星紅旗:我和我的祖國”,由“五星出東方”“國旗壯山河”“我愛我的國”三個單元組成。
授課教師、温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項淳芳從最近的嫦娥五號探月新聞導入。“除了實現地外天體採樣,我國還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她一邊播放探月精彩圖片和視頻,一邊引導學生開展思考。
彈幕問答、詞雲分析、課堂表情包……在思政課上,一系列網絡文化語境下的思政課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學生們時而用手機與老師互動,時而跟着音樂節奏唱《國歌》,時而又打開小程序在線答題。
項淳芳的老家温州瑞安,也是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的故鄉。2019年瑞安建成了全國首家以巨幅五星紅旗為造型的國旗教育館,温州大學參與主創的歌劇《五星紅旗》也已開演。能否用虛擬仿真技術將這些資源形象引入思政課教學?她的想法與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課程改革思路不謀而合。
“很長一段時間,大學生覺得思政課無聊、死板,學習興趣不高。”院長卓高生對思政課教學改革思考已久。在他看來,“思政課要像鹽一樣融進學生日常,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互聯網思維和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讓思政課充滿時代感和吸引力。”
在他的倡導下,温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近年來在“一化六制”思政課改革模式的基礎上,啓動思政課與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全息化、可視化的教學流程,為學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學習體驗。
為此,學院組織教學骨幹對四門思政課進行頂層設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設計“走近馬克思,品讀資本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設計“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與全民族抗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設計“五星紅旗:我和我的祖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設計“‘一帶一路’上的華人華僑故事”四個項目,統一納入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課程重點選取中國革命,特別是共和國相關重要歷史事件人物等“四史”教學素材,通過VR、三維虛擬仿真技術將照片、圖形、視頻、FLASH等多維元素融入數字化、多通道立體影像中,以實時互動的方式參觀、學習和體驗,強化教學效果。
四門虛擬仿真課,由每位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前佈置學習任務。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學生可以在沉浸式的歷史體驗中感受和“親歷”歷史進程,主動接受精神和文化的洗禮與薰陶。在課堂上,學生們身處虛擬化場景,身臨其境與馬克思“面對面”學習《資本論》經典原文,還原抗日戰爭發生的歷史場景,網上參觀以巨幅五星紅旗為造型國旗教育館,點點鼠標體驗華人華僑海外創業艱辛歷程。
“虛擬仿真打破了以往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關係。講課的時候,一條條提問彈幕飛出來,可以實時瞭解學生的疑惑並給予適時的解釋和引導。”卓高生説,“同時,這也考驗着思政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
“當我第一次進入VR程序時我就深深地被震撼了!就好像自己真正來到了紅色歷史博物館一樣”“模擬仿真項目的體驗感是很不錯的,畫質也很清楚,確實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國旗中藴含着這麼多有意義有時代記憶的內容”……學生們的評價和追捧,讓教師們收穫滿滿。
“一節課,或許能成為年輕人一輩子的‘精神導航’。這種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方式,豐富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增進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從而讓思政教育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温州大學黨委書記謝樹華指出,以虛擬仿真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夠有力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實現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發展和創新。
(光明日報記者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