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崛起之路
1453年,曾無比輝煌的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亡,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誓不投降,最後英勇戰死。之後,為了藉助日益崛起的俄羅斯抵禦奧斯曼土耳其,當時的羅馬當政者作出一個改變歐洲歷史格局的決定。
在這個關鍵的決定中,一個關鍵的人物出現了,她就是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隨家人逃到了羅馬,索菲亞兄妹三人得到羅馬教皇的妥善撫養。長大成人後,索菲亞便被許配給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1472年,索菲婭佩戴着拜占庭帝國威嚴的雙頭鷹徽記“嫁”到了俄羅斯,在她的鼎力協助下,伊凡三世帶領莫斯科公國向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國家邁進。1480年,莫斯科公國打敗蒙古韃靼軍隊,終於結束了蒙古人長達200多年的統治。伊凡三世在位期間,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俄羅斯國家逐漸形成。
1547年,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但其帝國地位並不被當時歐洲各國承認。直到一百多年後的1721年,彼得一世被當時的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頭銜,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沙俄由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
二、“歐洲憲兵”
從1721年到1917年的近二百年中,沙俄深刻理解並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政策”,一頭望着西面的歐洲,一頭望着東面的亞洲,一邊在歐洲加強存在,一邊向遠東不斷擴張。
帝國成立之際,為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就與瑞典進行了長達20年的“大北方戰爭”,最終擊敗對手將其從歐洲列強的名單中抹去。
期間,沙俄積極“參與”歐洲事務,只要在歐洲形成兩大陣營最終訴諸戰爭,一般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此外,歐洲一旦發生問題糾紛,諸如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反法同盟”和“大陸封鎖”的糾紛,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發生革命的“問題”等,一般來説,沒有俄國的干涉都難以解決。由此,俄羅斯帝國贏得“歐洲憲兵”的榮譽稱號。
在沙俄介入的歐洲衝突中,有三場戰爭對改變歐洲版圖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而在這三場戰爭的關鍵時刻,沙俄都無一例外地“反水”,由此招來盟友同聲譴責,落得一世罵名。
三、七年戰爭
1756年—1763年,歐洲列強間的對抗導致了著名的“七年戰爭”。
期間,奧地利聯合俄羅斯、法國等對普魯士發動攻擊。彼時,作為日益崛起的強國,普魯士正與日漸衰落的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在當時歐洲列強的“外交革命”中,普魯士與英國形成了同盟,以此對抗奧地利與法蘭西的同盟。這場戰爭在歐洲大陸和列強的殖民地上同時展開,慘烈的攻城戰伴隨着野戰響徹歐洲大地,總共造成了約120萬人死亡。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在戰爭前期的拉鋸戰中起到關鍵作用。
奧地利陣營形勢一片大好,連吃敗仗的普魯士在一年比一年絕望中度過,連英國盟友都認為普魯士將要崩潰了。然而,戰爭後期的1762年,親普魯士的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立刻“反水”,不僅與普魯士單獨議和,甚至還讓腓特烈指揮自己的軍隊,“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上演了。
據此,一百多年後的1945年,柏林再度被俄國人包圍,第三帝國元首還在幻想再出現“奇蹟”拯救德意志。在彼得三世“關照”下,瀕臨絕境的普魯士獲得喘息之機,重新集結軍隊擊敗了奧地利。
之後,雖然皇后葉卡捷琳娜罷黜了“不守信義”彼得三世,自己登基為女皇,但這場意外的倒戈還是引來奧地利和法國的一片罵聲。被俄國人從背後捅了一刀,奧地利在戰後被迫承認西里西亞受普魯士統治,那不勒斯和西里西島也脱離了維也納的統治。
從此,歐洲進入大陸均勢,俄羅斯不僅在這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還贏得了與普魯士的深厚“友誼”,可謂雙重收穫。
四、“反法同盟”盟主
四十年後,歐洲大陸戰火再起。1803年,英法這對宿敵又發生戰爭,為戰勝日漸強大的法國,英國不斷尋求盟友組建“反法同盟”。1804年,拿破崙稱帝,第二年,英國與奧地利、普魯士簽訂盟約,俄羅斯也隨即加入反法同盟。
新生的法蘭西帝國面臨當時歐洲最強國家的聯合夾擊,與拿破崙在歐洲大陸上取得的輝煌勝利相反,1805年,法國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再次敗於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眼見從海上入侵英國成死路一條,拿破崙改變戰術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
1806年,拿破崙頒佈《柏林敕令》,不準英國船駛進歐洲各港口,禁止與他結盟的歐洲任何地區輸入英國貨物。
為應對歐洲列強的聯合夾擊,1807年,拿破崙與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木筏會晤”中籤訂了《提爾西特條約》,至此,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英同盟”。
1808年,根據《提爾西特條約》,拿破崙命令俄國和普魯士加入“大陸體系”。隨後,俄羅斯與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相繼向英國宣戰。
拿破崙戰爭期間,“雙頭鷹”俄羅斯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不僅在與土耳其和瑞典的戰爭中取得勝利,還在1808年-1815年間相繼吞併了芬蘭、比薩拉比亞、阿塞拜疆和華沙公國。
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俄羅斯的西部邊界線基本固定下來,並一直維持了一百年直到1917年。然而,這位貪得無厭的沙皇仍對他的法國盟友不滿意,不停抱怨“從聯盟中得到的利益太少”。
1811年,俄國突然宣佈退出“大陸體系”,隨即恢復中斷已久的俄英商貿關係。公然“反水”對抗法蘭西帝國,拿破崙勃然大怒。1812年6月24日,拿破崙以破壞“大陸體系”為由,集結60萬大軍大舉進攻俄羅斯。
衞國戰爭初期,俄軍節節敗退,此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任命庫圖佐夫為俄羅斯軍隊總司令。在庫圖佐夫指揮下,俄軍一把火燒掉了莫斯科,主力部隊隨即撤離。攻入莫斯科後,拿破崙才發現迎接他的是烈火。
>看着被火光映紅的天空,拿破崙不禁感慨:燒掉自己的家園!……多麼野蠻!這是什麼樣的民族呀!”寒冬到來之際,飢寒交迫的法軍被迫後撤,以逸待勞的俄軍乘機追襲,拿破崙最終帶着2萬殘兵敗將冒着嚴寒回到巴黎。
俄羅斯軍隊追擊着法軍一路西進,攻陷巴黎後,整個歐洲的命運都掌握在亞歷山大一世的手中,這位沙皇一下成了“歐洲的救世主”。隨後,亞歷山大一世登上歐洲“反法同盟”盟主寶座,1814年更是以“反法聯軍總司令”的身份在巴黎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
同上次救了普魯士一樣,沙俄這次“反水”救了英國一命。當時,英國不僅在歐洲大陸被拿破崙壓得喘不過氣,在北美大陸,法國攛掇美國挑起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也讓英國疲於應對。
“歐洲憲兵”果然名不虛傳,俄國人的倒戈一擊瞬間改變了歐洲局勢。英國人只得感慨自己的命太好了,關鍵時刻“上帝保佑吾王”。
五、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爆發時,為自身利益,英法不得不與他們打心底裏不待見的沙俄並肩作戰。1917年,這是對一戰戰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年。彼時,協約國陣營與同盟國陣營打得難分難解,雙方似乎都認定“挺到最後就是勝利”。
當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長達300多年的俄國君主專制統治宣告結束。十月革命後,主張停戰的布爾什維克奪取了政權,隨後在當年12月與同盟國開始停戰談判。
期間,在戰與和的選擇上,布爾什維克內部也產生重大分歧。面對德國人的獅子大開口,蘇俄代表團團長托洛斯基斷然拒絕,隨即離開談判地佈列斯特。
很快,同盟國發起旨在蘇俄屈服的“拳擊行動”,德奧聯軍分三路長驅直入數百公里,短短11天就兵臨彼得格勒城下。俄軍幾乎無力招架,蘇俄不得不遷都莫斯科。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和博弈,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奧簽署了停戰和約。
一紙“佈列斯特和約”,蘇俄喪失四分之一領土並賠償60億馬克。關鍵的是,蘇俄隨即單方面退出了戰爭,協約國頓時一片譁然,西線的英法傻眼了,對付兩線作戰的德軍還累個半死,上百萬東線德軍掉頭而來,這仗還怎麼打?
好在此時的美國參戰了,算是彌補了沙俄的空缺,加上後來的西班牙流感和德國國內革命,協約國才“意外”險勝。俄國的這次“反水”徹底激起眾怒,英法隨即以保護戰略物資為由出兵摩爾曼斯克,美日也在遠東登陸,“十四國武裝干涉”蜂擁而至,蘇俄國內反對勢力也紛紛起兵。
如果説俄國前兩次反水還救了別人,那這次反水只拯救了自己。脱離協約國陣營後,蘇俄不僅獲得了喘息之機,還在大半年後有了意外驚喜:同盟國戰敗,割地賠款統統不算了。要説有什麼損失,那也只是名聲不好,這對俄國應該不算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