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國獲得了整個歐洲大陸。英吉利海峽另一邊的英國,成為一個四處救援的孤島。好在,他們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海軍,憑險作守、堅持抵抗,硬是將德國的“海獅計劃”掐死在“襁褓”中,不得不選擇對蘇聯的戰爭。

就在德國人躊躇滿志準備進攻蘇聯之際,盟友意大利軍隊在北非,被英軍打得“找不着北”,請求德軍支援。德國人盛怒之下,考慮到後方的穩定以及盟約的承諾,決定派隆美爾前去非洲。不過,從當時的情況看,也只有他是最合適的。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德軍“容克集團”與元首説不清楚的隔閡,讓隆美爾成為“邊緣人”。

由“容克集團”把控的國防軍,在以解散“衝鋒隊”為條件,與元首達成了“合作協議”。不願受制於人的他,一面建立自己的軍隊——黨衞隊,一面在國防軍內部培養自己的勢力,隆美爾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不可避免地犯了某些人的“忌”。

首先,狐假虎威、有恃無恐。隆美爾作為元首的“身邊人”,在德國上層和軍界是個公開的“秘密”,其提出的“無理要求”都會得到“自家人”的支持。作為一名陸軍軍官,竟能成最熱門軍種——裝甲師的師長,自然讓人“羨慕、嫉妒、恨”。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其次,不服管教,沒有大局觀。法國戰役中,他的第7裝甲師異軍突起、孤軍深入,完全脱離了集團軍的控制範圍,儘管達到了快速結束戰役的目的,但這無形中打亂了德軍的進攻節奏,有不服從指揮、為所欲為的嫌疑,是上級最反感的行為。

更抵制的是他肆無忌憚,過分地炫耀自己的功勞。隆美爾在法國取得驕人的戰績後,竟然自編、自導了一部紀錄片《西線的勝利》,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吸足了眼球,而將整個西線德軍的功勞歸於自己一人的做法,徹底得罪了“容克集團”。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當鮮花和媒體追逐隆美爾的時候,沒有一個高級將領向他表示祝賀。説白了,就是犯了眾怒,成為軍界的“孤家寡人”。其結果就是,該晉升職務和榮譽的,一律壓制不上報。於是,到了該論功行賞的時候,隆美爾什麼都沒有得到。

更加過分的是,在制定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時,沒有一位高級將領願意帶隆美爾,理由是他的戰術風格在蘇聯行不通。其實,説到底無非就是無人能夠管束他,他也不服管。至此,隆美爾完全被國防軍“邊緣化”了。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自家人”知道隆美爾的處境,他是去非洲的不二人選。

隆美爾在法國一戰成名,深得元首的賞識,作為自己的“身邊人”,現在是“樹大招風”,受到各方面的排擠,特別是“容克集團”,明着是衝隆美爾,暗地裏卻是對自己。但作為一名戰術家,隆美爾一定能創造奇蹟,去非洲是最理想的去處。

一是,表現出對盟友的重視。儘管他十分看不上墨索里尼一副傲慢自大的樣子,以及只會逃跑的意大利軍隊,但北非的得失,關乎入侵蘇聯後方穩定的大問題。不僅要出兵,而且還要派出得力干將隆美爾,體現出對支援的“重視”程度。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二是,入侵蘇聯之際,不是得罪國防軍的時候。對於隆美爾的遭遇,他心知肚明,但其更看重的“巴巴羅薩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讓隆美爾去非洲,既滿足了他們的“私心”,又可以在另一戰場發揮“愛將”的作用,一舉兩得。

更重要的是,國防軍將領們十分反感意大利人,沒人願意去。他們的理由是,在沙漠不合適裝甲部隊展開。也就是説,沒有人願意去荒無人煙、鳥不拉屎的地方,幹好了沒有什麼可表功的,幹得不好會落得和意大利人一樣的“笑柄”。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當然,隆美爾去非洲,他更放心。眼下德國的重點是入侵蘇聯,非洲戰場只需維持在一定程度即可。憑藉隆美爾的能力和忠心,這個任務是完全可以完成的。同時,他可以無所顧忌、不受干擾的獎勵,以及提拔這位“愛將”了。

果不其然,在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團指揮官的同時,也晉升他為中將軍銜。對於這樣的任命和晉升,周圍的人沒有任何異議,在他們看來,這項“苦差事”沒人願意去,也只有隆美爾能去,正好也“眼不見為淨”。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對於隆美爾來説,這項差事也是他夢寐以求的。

作為一戰英雄,以及進攻理論的倡導者,隆美爾在法國戰役中,將“快、狠、準”的戰術特點演繹得爐火純青,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績,他用實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是靠“溜鬚拍馬”上位的庸才。去非洲,正是他希望得到的任務。

首先,作為一名戰術家,更需要廣闊的戰場。他所倡導的“進攻、進攻、再進攻”最怕受制於人,更不願意自己的戰術理念受到他人干擾。在他看來,“寧當雞頭,不當鳳尾”,是“為所欲為”地展示戰術才能的最好途徑。北非,是他心儀的戰場。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其次,他十分清楚“容克集團”對他的排擠,也反感他們“嫉賢妒能”的做派。法國戰役後,與他同級的兩名軍官都升為中將,而他什麼也沒有,這分明就是刻意打壓。“道不同,不相為謀”,正好可以去非洲,離開“是非之地”。

關鍵的是,作為“心腹”,如果不去,他和元首的關係就會成為別人嘴邊的談資和“笑話”,這是“不仗義”的表現。更何況,他還晉升為中將,雖然來得遲些,但這是元首對自己的厚愛。也就是説,於公於私他都要去非洲。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但是,隆美爾和其他德國將領一樣,也不願意和意大利人合作。在他看來,意大利軍隊根本就不是軍隊,一戰中他憑藉25人就俘虜了一萬多意軍,對其戰鬥力早有定性,他們更像是一羣烏合之眾,但為了能作戰,他只好“委曲求全”了。

所以,率領第5輕型裝甲師到非洲的隆美爾,並不打算與意大利人有更深的交往。但是,兩軍地協調工作還是要進行的,雙方終於第一次坐在餐桌上一起用餐。當意大利人好奇地詢問,隆美爾脖子上掛的藍馬克斯勳章有什麼來歷時。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隆美爾沒好氣地回答道:“隆格諾恩”。頓時,餐桌上的意大利軍官尷尬地沉默了。因為這個地方正是一戰中,德國和意大利打得不可開交的地方,而那場戰鬥對於意大利來説,是一場恥辱。最後,雙方在尷尬中完成了兩軍合作的事宜。

不管怎麼説,隆美爾到北非是必然的結果。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原本派他去維持到一定程度,不再擴大規模的戰役,愣是讓他打個天翻地覆,成為二戰中一個重要的戰場。其實,對於樂於進攻的隆美爾來説,是不可能去“維持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66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將領為什麼排擠隆美爾容克集團勢力大,他唯一選擇是去北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