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評論員 劉志傑
對不少教培從業者來説,這個暑假有點難熬。“雙減”政策對校外培訓重拳規範後,目前已有一些教培企業關門、裁員,相關從業者面臨重新擇業的壓力。如今,暑假將過,有人已經順利轉行,有人將成為人民教師,但還有很多人沒有迎來“開學”。眼下開學在即,對這部分教培人員,他們的就業問題值得關注。
升學壓力催生下的教培行業一度迅猛發展,2019年市場規模就達到了3萬億。這個行業成了投資熱土,但也反過來強化了教育焦慮,讓補習成為一些家長的必選項,教育也因此陷入了依賴課外補習的惡性循環,影響了以學校為主體的正常教育生態。此時,國家出台“雙減”政策,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頒佈實施細則,對校外學科類培訓嚴格全面規範,是對教育問題的強力糾偏。好未來、新東方等知名教育培訓機構紛紛表態支持,轉型行動隨即開始,藝術、人文、自然、體育等素質教育領域有望成為新市場。
規範教培行業,不僅事關教培企業,更事關行業的從業者。據2020年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好未來教育研究院聯合發佈的《中國教育服務產業市場分析與就業效應測算報告》顯示,教育服務的總就業人數當年就已突破1000萬,並仍在快速增加。而脈脈數據研究院也發現,2018年起,教育培訓行業就超越金融業,成了僅次於IT互聯網的第二大畢業生熱門去向。“雙減”政策下,這些從業者無疑會受到巨大影響。前不久,智聯招聘發佈《2021教培行業人才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7月進行求職的原教育培訓行業從業者中,51.4%已為離職狀態。這麼從業者何去何從?儘管年輕和高學歷意味着更多的擇業機會,但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來自社會和政府的幫助,這一問題不容忽視。
就業是民生之本。去年以來,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國家提出“六穩”“六保”,均把就業放在首位,絕不是偶然。就業一頭連着老百姓的“飯碗”,一頭連着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顯然要考慮的不僅是教育問題,還有就業等其他社會問題。實際上,“雙減”出台後,全國多地都已跟進調整就業政策。前不久,北京針對“雙減”政策舉行新聞發佈會,就明確了建立相關機制、儲備充足崗位、開展入企對接、提供精準公共就業服務、發揮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優勢、加強宣傳引導等六項針對培訓機構員工的就業幫扶服務舉措。早日把就業指導政策落實下來,才能給擇業者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關心因“雙減”而重新擇業的教培員工,不僅是穩定社會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公立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機遇。教育行業是一個有門檻的行業,從業者通常具備較好的學歷。“雙減”政策出台後,北京市人社局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社保參保繳費人員進行數據摸底,就發現90%以上是35歲及以下的人員,80%以上為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學歷,新聞發言人直言,“這些人員是我們寶貴的人力資源財富”。這一數據,也和眾多行業分析報告基本一致。教培人員專業背景豐富,也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經歷過市場的洗禮,如果迴流到公立教育行業,一定有他們的特殊優勢。但是,迴流也需要解決一些現實問題,比如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雖然有着豐富教學經驗,但不是師範畢業,也還沒有取得相應學科教師資格證。隨着“雙減”政策實施,學校這個教育主陣地需要更多人才,如何暢通市場優秀人才迴流道路,讓他們儘快進入公立學校,充實教師隊伍,還需更多針對性手段。
主動幫助教培人員轉行,是挑戰,也是機遇。根據《2021教培行業人才市場分析報告》,新一線將會是三四線城市擇業者的重要選項。“雙減”之後,會有新一波求職者湧入大城市。成都是首批“雙減”試點城市,也是新一線城市,根據形勢及時調整就業政策,讓教培人員穩定就業,留住人才,以“恆產”留“恆心”,或是下一步發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