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會快速發展,我們身處的環境也發生着前所未有的變化。新舊更迭,在快速變化的社會,我們不斷適應周圍環境,也養育着身邊的孩子。父母們忙於工作,忙於家庭,忙於愛孩子。雖然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在孩子身上,似乎並沒有得到同等的反饋。不少家長表示自己迷茫了,感覺孩子雖然被愛着,卻彷彿感知不到一般,叛逆且冷漠。如今時代變化,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想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作為家長你們做好變化的準備了嗎?
各位家長請捫心自問,你們瞭解如今的孩子嗎?自從國家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以來,這個時代的孩子也與以往的孩子們有了明顯的不同。雖然現在人們已經可以基本做到衣食無憂,但國人的需求卻有增無減。作為家中獨子,孩子們身處的環境更是與以往發生了明顯不同。
在一個由6個家長環繞的家庭裏,這個孩子切切實實享受到了比以往孩子更多的愛,可是他們快樂嗎?答案卻並非如此。根據社會調查顯示,新一代孩子們的孤獨感較之以往非常明顯,而人一旦感覺孤獨,麻煩也就接踵而至。孩子思考的不是吃穿用度,而是開始了一些哲學思考,我是誰?我在哪?我活着有什麼意義?
在這個時代裏,孩子真的幸福嗎?白巖松發出過疑問,“如果一個時代裏,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着,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今青少年們被繁雜的學業環繞,環繞自己的還有父母時不時地敦促,早上6:00到晚上10:00,週而復始的學習,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失去了大量活動空間。趴在教室裏的身影滿是落寞,健康也接踵而至出現了問題,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再去問孩子,你快樂嗎?孩子的眼神透過厚厚的鏡片,無論如何也看不出有多麼快樂。
再者,我們也可以看到,近些年來青少年的自殺率逐漸攀升,很多成年人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心理實在太過脆弱,一丁點的打擊就讓他們要死要活,這一代孩子們的承受能力簡直太薄弱了,呼籲要加強對孩子們意志的鍛鍊。可是我們明白一個事實,孩子選擇自殺,真的是他們意志力不夠嗎?
真的是他們承受不了生活重壓嗎?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總是從職責的角度去看待他們草草結束生命的行為,但也要知道,一個人在選擇自殺之前,想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也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如果不是毫無選擇,又何必走向極端?
隨着人們生存環境的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地改進,較之以前,現代的教育以更多的方式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興趣選擇。一些更深層次的需求也得以被關注,而非被忽視。對於家長來説,培養孩子正向情感,賦予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以迎接生活的挑戰,遠比單純地求一個好分數要重要的多。
如何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呢?首先一定要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可度。教育學家李玫瑾曾説過,要讓孩子參與家中大事,不管他學習什麼狀態,讓他參與家中大事總是沒有錯的,最起碼他覺得你把他當成一個大人平等的對待了,他也會因此擔負起屬於他的責任。今天我們也呼籲家長,教育理念轉變需深入孩子內心,聽懂他們內心訴求,打造更充沛更有愛的活動空間,為孩子提供更加豐盈,有力量的精神家園。
也許有家長會説,孩子綜合素質再強有什麼用?最重要的是要考一個好成績,這樣才能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也正是這種思想壓力下,一些家長倍感焦慮,他們把這種焦慮強加給孩子身上,不停地督促他們好好學習。這些孩子遇到的壓力更是前所未有。
家長的這種過分關注出發點不可謂不好,但是家長也要意識到,一味要求孩子取得好分數,擔心孩子找不到好工作,最後擔憂的到底是什麼?不就是擔憂孩子掙不到足夠的錢,無法擁有更好的生活嗎?我們很多家長的工作也不是由曾經上學期間的成績決定的,那麼這種過分顧慮實際上是家長自身的脆弱,是家長對孩子沒信心導致,並非是孩子自身的問題。
如何培養家長強大的內心呢?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放鬆心態,要知道快樂點應該是由自己創造的,並非由孩子創造;其次加強與孩子的互動,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關係,尊重孩子想法,這樣才能有機會聆聽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意願。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放鬆心態,給孩子減壓的同時也是在放過自己。
教育家懷特説過:“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時代變遷,家長的思想也要與時俱進,第一要務不是培養一個又一個學習機器,而是教會孩子熱愛生活,創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