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遠征背景
馬其頓是地處希臘北方的國家,由於地處一隅,且組成複雜,因此長期被隔絕在希臘城邦生活之外。不過,在經歷了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希臘城邦普遍陷入危機。
與此同時,馬其頓在腓力二世接手之後進行了改革。他加強了王權,組建了常備軍並創造了“馬其頓方陣”,此外還改革幣制並鼓勵發展工商業。因此,馬其頓很快就強大起來。
而後希臘城邦之間發生混戰,腓力二世乘機插手希臘事務。到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舉辦了會議併成立了“希臘聯盟”,到此為止,馬其頓確立了在希臘的統治地位。
“科林斯會議”之後一年,腓力二世就遇刺身亡,由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繼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傳統的希臘城邦再次爆發了反馬其頓運動。不過亞歷山大憑藉鐵血手段得以鎮壓,希臘重新回到他的統治中。
公元前335年,亞歷山大組建起一支遠征軍。遠征軍由3萬步兵、5000騎兵和百餘艘艦船組成。第二年,亞歷山大就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開始了其歷史性的東征。
亞歷山大進行東征的原因應當有很多,其中大致可能包括報復波斯、轉移希臘內部的反馬其頓運動以及開疆拓土的雄心。
遠征歷程
亞歷山大東征的第一戰爆發于格拉尼庫斯河畔,遠征軍輕鬆獲勝,僅陣亡百餘人。隨後遠征軍攻下整個小亞細亞。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領遠征軍在敍利亞的伊蘇斯平原和此時的波斯統治者大流士三世開戰。波斯軍隊雖然有十餘萬人,但是在遠征軍強力的戰力和將領優秀的指揮下,波斯大軍敗退。此戰結束,遠征軍俘虜了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
而後,遠征軍拿下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並準備佔領埃及。
在埃及問題上亞歷山大可以説十分有智慧,他深知埃及人長期處於波斯人的奴役之下,本就充滿了怨恨。於是亞歷山大舉着解放的大旗趕跑了埃及的波斯軍隊,不僅被埃及人視為“解救者”,而且他還比較尊重埃及的多神崇拜,並親自去阿蒙神廟祭祀。這對於埃及人來説簡直就是一位好法老,於是埃及幾乎兵不血刃地被亞歷山大吞併。
亞歷山大征服埃及之後,開始重整軍隊,於公元前331年率領4萬步兵、7000騎兵從埃及出發開始再次遠征。
是年10月,遠征軍和波斯大軍在高加美拉決戰。大流士三世眼看遠征軍戰力之強悍,於是棄大軍逃跑,導致波斯軍隊全線敗退。
隨後遠征軍勢如破竹,一路佔領巴比倫、蘇撒、波斯波利斯,大流士三世則全力東逃。遠征軍一路向東追擊,後來大流士三世被拜蘇斯所殺。得知消息後亞歷山大並未就此止步,他繼續指揮遠征軍東進,公元前329年遠征軍穿越興都庫什山,到達中亞錫爾河一帶。
兩年後,亞歷山大又被近在咫尺的富庶印度所吸引,於是率領遠征軍將士經過開伯爾山口,到達印度河上游地區,並打了數次勝戰。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妄圖憑藉手中的軍隊打到大地的終端!
可是這時候,遠征軍將士不僅離家許久,思鄉情緒高漲;而且軍中疫病流行,士兵們的厭戰情緒普遍強烈。於是亞歷山大被迫於326年兵分數路返回西方,亞歷山大率領的一支於324年到達蘇撒,至此十年東征宣告結束。
遠征影響
亞歷山大遠征雖然是不義之戰,但是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此後被征服地區進入希臘化時代。
但是亞歷山大的猝死瞬間讓這個軍事征服的大帝國陷入混亂,為了爭奪亞歷山大留下的龐大遺產,各地總督擁兵自立。
龐大的帝國隨後分裂成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馬其頓王國為主的數個國家。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