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家長愛“指導”教師,好心但別添亂

高學歷家長愛“指導”教師,好心但別添亂

我國整體受教育水平提高後,出身名牌大學的高學歷家長越來越多。據半月談報道,在一些發達地區,已出現部分家長認為自己比老師更懂教育的情況。這些家長將自己求學的經驗和觀念“套用”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點評和質疑教師授課內容,儼然成為學校教育的“編外教師”。這讓許多老師陷入困惑,日常教學變得無所適從。

重視孩子教育本是好事,高學歷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是支持學校和教師工作的表現。能獲得高學歷的人,往往有較好的自控和學習能力,求學期間,也摸索實踐出一套成熟的學習方法。當家長後,他們很願意將這套心得傳授給孩子,有的還會主動分享給老師。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的思維方式、學習基礎及興趣愛好較為了解,高學歷家長又有良好的教育反思意識,來自他們的合理建議,能幫助老師更好地瞭解學生,還能督促鞭策老師完善、提升教學能力。 

但是,高學歷家長一定比教師更懂教育?對這個問題,恐怕要打個問號。教育不是比拼“學歷”,而是傳道授業解惑,講究因材施教,即便高學歷家長的方法有可取之處,但不代表就可以“套用”到孩子身上,更不能因此否定、低估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是組織教育的專門場所,教師是專職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進入教師隊伍有起碼的專業門檻。年長的老師,教學實踐經驗豐富,年輕教師走入工作崗位前,也絕非“小白”,他們要掌握課程專業知識,系統學習教育心理學,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模擬訓練講課説課,到學校教學一線實習。這些能力,決定了教師有能力進行科學和專業的教學工作。 

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重在打底。高學歷家長在提升學歷過程中,專業能力日趨精深,基礎知識逐漸碎片內隱,相關學習心得又很難系統歸納、完整還原,傳授給孩子時不免帶有成人思維,有時並不符合教育規律。另外,每代人的教育環境千差萬別,那些當年“有效”的經驗,對孩子不見得是最好的,甚至還會落後於潮流,成為“古董”經驗,反而有害。 

相反,教師遵守教育基本規律,有最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而且常年研究某個課程教學,對所帶班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能力,有更整體系統的把握,容易做到循循善誘。而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容易被焦慮情緒帶偏,難以保持理性,有時反而會揠苗助長。 

有些高學歷家長動輒對教師的教學創新提出質疑,不免打擊教師的創造性;有些家長關心孩子不假,卻喜歡站在自家孩子立場思考問題,毫不顧及教師對整個班級的責任,無疑是自私的表現;有的家長將偏見灌輸給孩子,縱容孩子輕慢課堂,這是對教師教學自主權的消解,是對尊師重道傳統的背離。 

高學歷家長成為學校的“編外教師”,將打破家校共育的平衡,直接威脅學校和教師教學的自主權,妨礙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學校和教師做教育,自然要“打開大門”,廣泛聆聽和吸取家長的評價及建議,但前提是建議必須合情合理,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否則,教師可能在疲態之中失去創新動力,因忌憚家長而變得畏縮守舊。不信任、不尊重教師,會使家校關係變得緊張敏感。 

高學歷家長關心孩子是出於一番“好心”,但卻不能給學校和教師教學“添亂”。對此,有些高學歷家長要認真反思,以更加恰當的方式參與到家校共育中。學校則要守好教育園地,做好與家長的日常溝通,但不能被家長過分牽制,要引導發揮家委會的積極功能,認真聽取家長意見,吸取有益的內容,從而進一步創新課堂、改進教學。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6 字。

轉載請註明: 高學歷家長愛“指導”教師,好心但別添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