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和劉邦都是秦朝末年起兵,為何最終結局卻不一樣?
秦朝末年,百姓苦於徭役,陳勝與劉邦相繼起事,兩人皆因遠戍耽誤日期被迫謀反,但是兩人的結局卻截然相反。
相比之下,陳勝起義時一呼百應,而劉邦起義時,百姓大多更偏向於威名在外的項羽,可為何順利興起的陳勝最終走向了失敗,而步步為營的劉邦卻開創了漢朝?
陳勝起義反秦
陳勝年輕的時候給人當僱工,與同伴説“苟富貴,勿相忘。”同伴回應“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勝不以傭耕為恥,反譏諷“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當時正處於秦二世胡亥的殘暴統治時期,朝堂由宦官趙高把持,一片混亂,國家民不聊生,階級壓迫極深。
公元前209年,秦朝大舉徵兵去戍守漁陽,陳勝也在徵發之列,並被任命為帶隊的屯長。後來因接連大雨,耽誤了進程,眼看在規定的日期內趕不到漁陽,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
因按照秦的酷律規定,凡所征戍邊兵丁,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一律處斬。
在這種情況之下,眼看着橫豎都是一死,還不如拼命一博。於是他便聯合吳廣一起,謀劃起事。在分析了當時局勢後,陳勝以“天下苦秦久矣”為口號,以胡亥皇位來歷不正,該繼位的本是賢明仁德的長子扶蘇,還以楚國名將項燕為由,開始了起兵大計。
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觽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然後找算卦之人卜問吉凶,算卦的人知曉他們的用意,於是説:“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意思就是説,問一下鬼神,古人多有信奉鬼神一説。陳勝聽聞此言,便在一塊布上寫下“陳勝王”塞到魚肚子裏,再半夜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聲音,大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這些戎卒哪裏見過這些陣仗,於是紛紛交頭接耳,指指點點,都覺得陳勝是天命所在。
兵敗被殺
陳勝眼看時機已到,於是以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之名,宣佈起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陳勝、吳廣“舉大計”的壯舉,得到了附近飽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積極響應,紛紛“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加入起義隊伍,隊伍逐漸壯大後,相繼佔領了不少地方,最終稱王立國,建立張楚政權。
後來久攻滎陽不下,大軍西進受阻,在圍攻滎陽時,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不合,認為“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竟假借陳勝之名殺害了吳廣,結果導致這支起義軍部隊全軍覆沒。
吳廣死後,陳勝親率義軍將士與秦軍展開激戰,雖奮力拼搏,但終究未能挽回敗局,被跟隨自己數月的車伕莊賈殺害,成為千古遺恨。
劉邦起兵反秦
陳勝吳廣的起事,推動了全國範圍反秦鬥爭的高潮,農民起義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勢,當時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領就劉邦等人。劉邦少時遊手好閒,雖終日混跡街頭,但性格寬厚仁愛,不拘小節,曾觀看秦始皇出行時的儀仗,長嘆説“大丈夫生當如此”。
劉邦做了沛縣泗水亭的亭長後。正是陳勝吳廣起義不久,全國各地反秦起義達到高潮。沛縣也不可避免,劉邦當時聚眾數百人,被人推舉“沛公”,他設祭壇,自稱赤帝子。
當時秦末還有一支起義軍,力量是最大的,那就是項梁和項羽叔侄領導的,後來便投靠了項梁,以楚懷王為尊。
楚漢之爭,建立漢朝
後來楚懷王定下“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項羽領兵北上救趙,劉邦一路西征,最終先項羽一步進入關中,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制,贏得了民心。
秦朝滅亡後,項羽領兵西進,入主咸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不多久又殺了義帝(楚懷王)。
義帝死後,劉邦以項羽殺君慘無人道之名,發兵討伐,羣雄響應,這便揭開了三年楚漢之爭的序幕,最終項羽兵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在烏江自刎。而劉邦,最終建立大漢王朝。
都是秦末起義,但卻結局大不相同
從陳勝和劉邦的起事,倆人還是有相似之處,便是都胸懷鴻鵠之志,也都是用封建輿論為自己造勢。陳勝在魚腹中藏寫有“陳勝王”的帛書,是為擾亂戍卒心智,劉邦賦予自己“赤帝子”的身份,讓人對他心生畏懼。
倆人在起兵時做的準備幾乎都是相差無幾,那麼為何最終得到的結局卻是大不相同呢?
首先,劉邦起事後與蕭何裏應外合,率先拿下沛縣作為根據地,然後召集人馬發展勢力。可陳勝的勢力剛建立時,並沒有一座城池可供人容身,只能在沿途招兵買馬。再者就是,劉邦起事後,處處為民,收買民心,而陳勝則是逐漸偏離了本心初衷。
且劉邦舉事之時,身邊便有蕭何、樊噲相助,並且在之後知人善用,所以又有張良、韓信等良才加入,反觀陳勝,只有一吳廣,卻還不知重用。
劉邦成事之後,曾坦言説:“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況且陳勝用人不似劉邦般任人唯賢,他的將領大多是諂媚之人。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便是,陳勝任命的“中正”朱房和“思過”胡武,竟只知彈劾將士的私生活,失去人心。試問,如此小肚雞腸的軍隊如何能成大事?
其次,不僅是用人方面,兩人處事性格也截然相反。陳勝得勢時,傭耕時的同伴曾去投奔陳勝,陳勝不僅沒有履行“苟富貴無相忘”的誓言,反而出言譏諷他,最終處死。
反觀劉邦,當蕭何為挽留韓信“出逃”時,劉邦非但沒有用軍法處置來表現自己的威嚴,反而聽從蕭何建議,拜當時這個“無名小將”為大將軍。劉邦雖有小人行徑,但他在將士面前卻是疑人不用。
陳勝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激勵將士,但是卻在起義前就顯露了自己稱王的野心:“大楚興,陳勝王。”自始至終,陳勝就以稱王為目標,甚至後來不惜處死立襄疆為楚王的葛嬰。陳勝當初起兵建立張楚政權,打的是興楚旗號,但他在起義後,卻自己稱王,而並非接納張耳、陳餘的建議立六國之後。
簡單説,陳勝處死葛嬰,這就導致了陳勝部下脱離陳勝,自立為王。
最後,陳勝失敗最大的原因便是時機不對,他起事之年,正值秦二世威服海內之後,百姓大多畏懼秦始皇的餘威不敢響應。可他的失敗,不但衝擊了秦二世的統治地位,還警醒了這些不敢響應的百姓,陳勝此舉,無疑是在為後人鋪路。
況且,劉邦還有項羽這一競爭對手,項羽的暴虐,無意間便襯托出了劉邦的仁德,致使百姓更擁護劉邦。
兩人雖都是領導農民起義,可陳勝領導的卻更像是一羣草台班子,無論是思想還是人才劉邦都佔據上風,這便是兩人為何會有截然相反結局的原因。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