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德國奧地利怎麼就合併不了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NO.270,木艮聿/文
德國取得的成就讓廣大的中下層奧地利人民更加嚮往,他們急切的希望通過德奧合併來度過經濟危機?。
校/聽風者 畫/傲慢的上校 圖/地緣谷
1918年11月11日,以德國外交大臣為首的代表團揣着白旗穿越前方陣地,來到位於巴黎東北50千米處的貢比涅森林,與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簽訂投降協議,一戰結束。
巴黎東北50千米處的貢比涅森林,德軍代表與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簽訂投降協議
戰爭結束以後,歐洲誕生了許多新生的民族國家,但最特別的是在奧匈帝國的廢墟上成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從它成立到終結一共只經歷了一年時間。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它多次尋求與德國合併,最終主張幻滅,成為德奧合併的一個縮影。
奧地利(?sterreich)本意為“東方的邊藩”,在1278年的邊疆領之戰後直到一戰結束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歷史上的哈布斯堡家族依靠着強大的聯姻能力統治過歐洲大陸上的廣大領土,但隨着歐洲民族主義的盛行,奧地利並沒有成為像歐洲其他國家那樣的民族主義國家,佔少數的德意志人依然統治着其他人口占多數的民族,國內矛盾日益尖鋭。
帶着種種問題,施行二元帝國制的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元制也體現在奧匈帝國國徽中體現
重返德意志
經歷四年的戰爭後,同盟國一方深感自己即將敗亡,於是奧匈帝國境內各種勢力開始為戰後做準備。
1918年10月12日,奧匈帝國皇帝卡爾一世會見了國內各大勢力的領導人。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希望建立君主立憲制,社會民主黨人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該共和國要麼成為國際聯盟的成員,要麼加入德國,而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希望保留君主制。
10月16日,迫於形勢,皇帝卡爾一世發表了一份宣言提出將奧匈帝國改為一個民族聯盟,在這個聯盟裏,各民族都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但因為國少數民族如捷克人和斯拉夫人已經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所以這個提議為時已晚。
1917年12月9日,奧匈皇帝卡爾一世視察在東線協同德國作戰的奧匈軍部隊
10月21日,隨着帝國的逐漸崩潰,最後一屆帝國國民議會的208名德意志代表開會,宣佈自己為“德意志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代表了境內所有的德意志人。在此之前,克羅地亞人,賽族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已於10月6日宣佈脱離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10月7日,境內的波蘭人宣佈脱離奧匈帝國,並在11月與德俄境內的波蘭地區統一,成立波蘭第二共和國。10月24日匈牙利宣佈和奧地利的聯盟在月底到期。
奧匈帝國境內的民族構成原本就頗為複雜,在內憂為患的情況下想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確實非常困難
待到11月11日,戰爭徹底結束,皇帝卡爾一世宣佈退位,放棄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利。11月12日國民議會正式宣佈成立“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版圖
其宣示主權的領土包括上奧地利省,下奧地利省,德意志波希米亞省,蘇台德省,施蒂里亞省,薩爾茨堡省,蒂羅爾省,克恩頓省,福拉爾貝格省,並任命社會民主黨人卡爾·倫納(Karl Renner)為臨時總理,並起草臨時憲法,其中一條規定“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為德意志共和國的組成部分”,這項規定反映了大部分代表的觀點,因為在奧匈帝國解體後不久,匈牙利就拒絕向奧地利出售糧食,捷克也拒絕向奧地利出售煤炭。那些議會代表認為奧地利作為一個單獨的國家在國際上將面臨種種困難,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和德國合併。
有人將卡爾·倫納(Karl Renner)稱為奧地利國父,其本人不僅在一戰結束後擔任奧地利總理,又在二戰結束後擔任奧地利總統,是可謂之“兩造共和”
從前的維也納被稱為“金蘋果之城”,可是在失去了帝國其他地區的支持(如捷克的工業,
匈牙利的農業)之後,維也納也是輝煌不再
破滅的復興夢
在政治動盪和經濟崩潰的背景下,奧地利的政治領袖認為國家的唯一出路就是和德國合併。奧地利能和德國合併的重要基礎就是美國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原則。雖然德奧兩國為戰敗國,但是民族自決的權利理應得到尊重。
11月15號奧地利當局向威爾遜總統發送電報,希望其支持德國和奧地利合併。因為在奧地利的德意志人看來,一直就不存在一個遊離於德意志的奧地利民族,奧地利也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在歷史上它只是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存在的一個政治實體,而且維持其統一的唯一力量就是哈布斯堡王朝。
現在哈布斯堡王朝已經是壽終正寢,各個民族也失去了效忠的對象而紛紛獨立,所以奧地利和德國合併似乎是理所當然。因此,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後的幾天,德奧雙方便就合併問題展開交流。
但自詡民族自決,以共和起家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對奧匈帝國這個歐洲王室老古董並不如何感興趣
但是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原則過於理想主義了,在心懷鬼胎的英法兩國面前,只要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任何合理的提議在他們那裏都不會得到的支持。
雖説參與會議的代表不少,但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依然是英法,美國人還是太理想主義了
在1919年初凡爾賽和會召開時,德國代表不被允許參與和約的討論,依據民族自決原則提出的合併的請求被協約國方面直接拒絕。甚至在後續與奧地利簽訂的《聖日耳曼條約》中與連“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所宣示的德意志人口占多數的地區都被部分的劃入給了周圍鄰國。
《聖日耳曼條約》簽訂後法國日報《小新聞》的號外:《新奧地利的未來》,就連法國人作為敵人也看得出來這個懲罰對奧地利過於沉重
埋下仇恨的種子
協約國集團由於在一戰中的損失過於慘重,所以他們急於在戰爭勝利後從他們的對手那裏得到補償,並將其削弱。
在《凡爾賽條約》簽訂時,德國代表被拒絕參與和約討論,他們只是在條約公佈後被迫簽字。在後來與奧地利簽訂《聖日耳曼條約》時,奧地利也面臨與德國相同的處境。奧地利代表團被拒絕直接參與條約討論,只能夠提交書面建議。
最後,條約公佈,奧地利及其盟國承擔所有的戰爭責任。其規定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失去了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戰前奧匈帝國的領土,以及唯一的海外管轄地(天津奧租界)。廢除實行的義務兵制度,僅僅允許保留由三萬募兵組成的陸軍。原奧匈帝國的海軍全部由國聯處置,只能保留三艘在多瑙河巡視的巡邏艇,並禁止擁有任何形式的軍用航空器和潛艇。
對波蘭宣戰時,奧地利軍隊開赴德法前線防止法軍突襲齊格菲防線,維也納民眾送別
這些條約中的領土變更使得很多德意志人在當地成為少數民族,因此引起了他們極大的不滿。
照片拍攝於1938年德國吞併蘇台德期間,德裔人在希特勒還沒達到之前製作“卐”字納粹旗幟
比如捷克斯諾伐克忽視現實的種族邊界,堅持波西米亞王國的歷史邊界,將超過300萬德意志人劃入其統治之下(這也使其成為了二十年後“蘇台德危機”的直接誘因)。同時意大利得到了南蒂羅爾地區的領土,南斯拉夫也出兵佔領了南方部分領土。還有少數幾塊德意志聚集區的飛地也試圖與宣佈與奧地利合併,但是未能成功,並且很快被周圍國家的軍隊佔領。
希特勒進入蘇台德區時,認為揚眉吐氣的當地德裔民眾大聲歡呼以抒發一戰失敗的憤懣
奧地利的這些領土的損失被協約國方面冠以民族自決的理由,但是當奧地利方面以民族自決為基礎,提出與德國合併的時候,卻被協約國方面直接拒絕。
條約規定“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改名為“奧地利共和國”,用以壓制奧地利境內的泛日耳曼主義。禁止奧地利直接或間接的放棄自身的獨立國家地位,用以防止奧地利在不經過國聯允許的情況下與德國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併。
維也納市民高呼歡迎納粹軍隊入城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儘管國號上取消了“德意志”,但政治上的妥協並不等於心理上的認同,奧地利人民心中對重新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的理想始終未曾泯滅。在1918年戰爭結束之後,奧地利境內百業凋零,政治動盪,國內革命此起彼伏,人民生活在不安之中。
首當其衝的是經濟上的災難。維也納從一個擁有6000萬人口國家的首都變成了一個人口只有600萬人口國家的首都,而維也納就居住了200萬人。沒有了過去帝國境內的其他地區的支持,又被鄰國的高額關税壁壘所封閉,奧地利的失業率出奇的高。
但也是這樣自由寬鬆的氛圍,使得維也納成為一座繁榮的文化之城,鐵托(前南斯拉夫領導人),斯大林(前蘇聯領導人)和希特勒都曾在此留學學習過
直到希特勒這個奧地利人在德國取得了最高領導權,在全球經濟普遍衰退的情況下,希特勒在德國施行強力經濟政策,在工業上依然取得了快速發展,失業率迅速降低,國民收入提高,廣大德國人民都有經濟安全感。德國取得的成就讓廣大的中下層奧地利人民更加嚮往,他們急切的希望通過德奧合併來度過經濟危機。
Make Germany Great Again!(讓德國再次偉大!)
儘管英法與德奧的和約中明確禁止德奧合併,但面對此時強勢的納粹德國,英法開始了綏靖政策,只是在口頭上反對德奧合併,並未採取實際行動。希特勒在洞察到他們色厲內茬的本性之後,將軍隊大搖大擺的開進了奧地利。自此七年之內奧地利成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東方省,奧地利再次成為了德意志奧地利。
一戰結束後成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是奧匈帝國被肢解的產物,是一個一心想加入的“大德意志”的政治實體,只是迫於大國壓力而一直未能實現。而現在的奧地利已經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德奧再想要合併恐怕要等到下一次政治洗牌。
參考資料
歐洲史 .(英)約翰·史蒂文森等主編;從昨天到今天,從帝國到共和國 .(奧)弗里德里希 · 芬德;1918–1938年的奧地利共和國曆史 .(奧)沃爾特·戈丁格;《凡爾賽和約》與戰後德國民族復仇主義的勃興 . 劉自強 陳光輝;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研究 . 徐藍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