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隊中,軍銜一般都比較高,究其原因,就比較久遠了。從民國時期開始,國家就處於戰亂之後,各地軍閥割據,紛紛搶佔地盤。這些軍閥脱離政府控制,大都佔山為王。各地軍閥沒有統一規範,私自亂授銜,這種現象極其普遍,稱不上驚奇。更讓人不解的是,有的人還會做了很久的中將,後來又被改為少將的。各種亂象叢生,混亂至極。
今天,我們要説的是國軍中一個“氾濫”的軍銜。並不是説在國軍中被授予這種軍銜的人數最多,而是因為這種軍銜中既有軍長,也有副軍長,還有很多師長。這就是中將軍銜。在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幾千將領中,中將有900多位。
按道理説,中將是比較高的軍銜了,上面就只有上將了。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被授予中將呢?而很多人做了很多年中將,按照國民黨預定的戰功,應該可以被授予上將了,可是為什麼又遲遲沒有得到提升呢?在國軍中,上將不過幾十人。加上那些被追封的和其他各種情況的一起,上將也不過百人。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在國軍當中,軍銜和軍權實際上是兩碼事。擁有較高的軍銜,也不一定就能手握重兵;而擁有較低的軍銜,或許就掌握着一支強大的部隊。儘管如此,大家還是爭着搶着要授予高銜,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軍銜雖然並不代表軍事權力,但是它卻是作為一個軍人,得到政府認可的表現。被授予高銜的人,往往是被看重的,將來很有發展的重要人物。而且,説到實際當中來,軍銜代表的是他們的法幣收入。都知道國民黨軍官的生活不僅小資,還有些奢侈。沒有高收入,如何支撐他們原本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呢?所以,很多軍官才會想盡了辦法,想要圖個較高的軍銜。
不過,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很多人晉升到中將就不能再往上提升了。這是因為,中將之上就只有上將了,上將是國軍當中軍銜最高的等級。在國軍中,上將是有着嚴格的人數控制的,絕對不允許出現氾濫的情況。
因此,一位中將如果想要成為上將,就只有等着原來的上將隊伍中有人退下來,或者是死了,或者是退役了,這樣才能空出來位置,給這些中將們去競爭。即便如此,中將數量龐大,想要獲得上將軍銜,沒有硬實力也是達不到的。這種原因,直接導致了在國民黨軍隊中,中將被囤積得越來越多。上將死去或者退役的每年畢竟有限,但是中將卻沒有名額限制,每年都在增多。
中將當中,有很多的師長。其實原先並非如此,原來在國軍隊伍中,師長大部分都是少將軍銜,只有少數師長能夠當得上中將。可是,1946年,國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自那之後,就出現了很多當上中將的師長。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李天霞、鍾松等等,他們都是整編之後,在師長之位,被授予中將軍銜的。
這些人名義上是師長,但是實際地位卻和軍長几乎一樣了。他們的部隊人數也眾多,一般都超過了3萬人。而軍長理應被授予的軍銜時中將,不過,在這個時期,很多師長與他們一樣,肩膀上掛着兩顆星。值得一提的是,普通的師長或者是副師長還打不到這樣的軍銜,他們一般還是按照舊制度,被授予少將軍銜。比如邱行湘這樣的猛將,最後被俘的時候身份也僅僅是少將而已。按理説,應該可以被授予中將的,但是卻沒能實現。
説完了師長,我們再來談談軍長。前面説了,一般軍長都是被授予中將軍銜的。比如邱維達、熊笑三等人都是中將軍銜。在軍長這個級別當中,還有一些副軍長也被授予中將軍銜。但是,條件是這些必須是資歷比較深的副軍長,才有機會。相反的,對於那些資歷比較淺的副軍長,則會被授予少將軍銜。比如楊伯濤就是少將,當時在18軍。
中將並不是被授予人數最多的軍銜,但是卻是最混亂,不合情理的軍銜。不管是師長、還是副軍長、軍長,都有可能被授予少將這個軍銜。有的時候,國軍中的長官會發現,比自己職務高一級的長官,居然和自己是同等的軍銜。
説完了軍長,我們再看再高一級的國軍將領。在上面一級,就是兵團的副司令和司令了。一般來説,一個兵團的人數在5萬到10萬人之間。司令這個職務,比軍長要大一級,按説軍長是兩顆星,司令應該是三顆星。可是實際上,國軍中卻常常不是這樣的現象,反而是大多數的司令,肩膀上與軍長一樣,還是兩顆星。像是李文、黃百韜、張淦等人,他們都沒有被授予上將軍銜,都只是中將軍銜。
在國軍中,中將人滿為患,但是想要再上升一個階層,達到上將的高度,確實十分困難的。上將中如果沒有人退役,或者是死掉,那麼中將中就一直沒得動了。他們就只能依舊保存在中將的隊伍中。但是有一種人卻可以登上上將的寶座,那就是正牌剿總司令。這個職位,倒是可以坐上上將的寶座,得到更多國軍榮譽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