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什麼無法征服緬甸直抵印度洋
緬甸,一個跟我們一衣帶水的西南鄰邦,曾經多次出現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之中。從今天的雲南省邊陲向西南方向遠眺,這個與我們共享多條重要河流的國家是我國邊疆與印度洋之間的唯一阻隔。
事實上,古代中國政權曾經多次與緬甸交戰甚至將之滅國,但我們卻始終沒能將之變成如內地一般的郡縣體制,進而打開通向印度洋的大門。
01 掌握雲南為前提
從西南地區的地理環境來看,中原王朝想要進佔緬甸必須將雲南地區穩穩地掌握在手中。然而事實上,中原王朝對雲南的掌握程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羈縻不定的狀態。
東漢時期有著名的諸葛亮徵南中,使中原王朝在金沙江以南的雲南地區奠定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秩序,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雲南都遊離在中央政府的邊緣地帶,當地設立的郡縣管轄制度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內地。
這種情況到隋唐之後便愈加惡化,古哀牢人的後裔南詔部落在藉助唐王朝的政治軍事援助情況下順利統一大雲南地區,甚至對唐王朝的劍南道與播州構成了巨大威脅。在這種雲南尚且不能羈縻控制的情況下,中原王朝想要進一步控制緬甸便是痴人説夢無疑。
02 地理阻礙
即使中原王朝足夠強大後順利將雲南納入有效控制之下,進佔緬甸建立長期根據地依舊十分困難。
雲南地處雲貴高原核心地帶,地勢崎嶇,山嶺縱橫,地形相對破碎,各個區域依靠自身山間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帶的壩子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方勢力,極易成為大一統王朝體制下不穩定的離心因素。因此,儘管以元明清三朝為代表的強勢統一王朝在雲南大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管轄治理,但是依舊需要在這片土地上付出高昂的統治成本,從而很難再有餘力向更深處的緬甸地區推進。
除此之外,雲南的地理條件恰好阻遏了中原王朝向東南亞投射軍政控制力的路徑。崎嶇不定的惡劣高原不僅會增大實際駐軍、進軍與後勤補給的難度,更會增強統治者與地方官員的距離感與認同漠視,並不會將之當做真正的域內疆土,而是可有可無的域外藩邦政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元朝軍隊在消滅蒲甘王朝之後,繼續以其國王為緬中行省丞相,且不向當地徵收貢賦的舉措,也才有了明代雲南沐家在調解緬甸部族糾紛中不願使用雷厲風行之舉措,反而採取和稀泥羈縻政策。
03 不一樣的緬甸
除了雲南橋頭堡的掌握與地理環境的阻隔之外,緬甸自身的地理環境同樣獨特。以位於緬甸東部的撣邦高原和西部的若開山脈為界,將大緬甸地區分為撣邦地區、西部沿海的若開地區和位於兩山之間的河谷核心區。兩山之間的伊洛瓦底江河谷地區地勢低下,氣候炎熱,是緬甸主體民族緬族的主要聚集地。
如此來看,即使來自雲南一帶的中央王朝勢力翻山越嶺進入雲南的河谷地帶,所面對的依舊便是炎熱異常的氣候與密集分佈的緬族部落,這些集聚在伊洛瓦底江的主體民族即使短時間屈服於外部強權,但是長此以往依舊難以被大規模同化。更為麻煩的是,來自東西兩個地區的少數民族力量更有可能趁機作亂攪局,讓中央政權在當地的勢力疲於奔命,最終只得在精疲力盡後選擇退出,採取從雲南遙領的方式來進行羈縻統治。
綜上所述,掌握雲南的難度與控制雲南的成本,外加緬甸本土的複雜地理民族情況,最終導致中原王朝始終無法將緬甸征服並進入印度洋沿岸。
參考文獻:
1.緬甸史
2.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