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叛逆,家長如何管教?這兩個方法比打罵管用
孩子放學回到家,將書包扔向沙發,拿起我的手機開始玩遊戲。"寶貝,先寫作業再玩手機!"正在做飯的我對孩子喊道。孩子卻無動於衷,敷衍一句"知道了知道了"。話雖如此,但手機卻始終沒有放下,還笑出了聲。
我走到孩子身前奪回手機,呵斥道:"趕緊去寫作業!今晚不許玩手機了!"孩子面露不悦,拿起書包走進房間,轉身對我大喊:"你煩死了!玩個手機怎麼了!壞媽媽!"接着關上房門,直到睡覺之前,孩子也沒有説過一句話。
對於孩子略微叛逆的行為感到氣憤之餘,我也有一絲疑慮,孩子怎麼突然變得"判若兩人"呢?不知各位寶爸寶媽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想法,原本孩子乖巧懂事,將父母的指令當作"聖旨"。但不知何時起,孩子的"膽量"慕名而來,對於我們的管教感到厭煩,無法經受一點批評,稍有不滿便"破口大罵",態度極其惡劣。
是什麼原因到導致孩子的叛逆呢?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管教;還是小孩子的心事無法得到傾訴;亦或是孩子在學校受到了委屈不敢告訴父母?
直到我有天去接孩子放學,我才發現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孩子和同學從校園裏走出,幾個同學避開老師,將門口的幾根花草折斷。孩子看到之後,也笑着加入了"破壞行動"。孩子見到我,一改幾分鐘之前的"囂張肆意",表現出懂事乖巧的模樣。
"寶貝,你為什麼要折斷花草呢?"孩子不以為然地説道:"他們可以折,我為什麼不能折?"
原來那幾個同學都説和孩子相處較好的玩伴,經常"集體出動",我這才意識在孩子陷入了"羣體負面意識"之中。
什麼是"羣體負面意識"呢?
就是孩子處在一個小眾羣體時,如果其他人產生負面情緒,並做出各種負面行為,在羣體的影響下,孩子也會下意識地模仿羣體,做出相同的負面行為。即便有時候孩子"意識清醒",但礙於所謂的"面子"和羣體的"慫恿嘲笑"也會不得已而為之。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説:即使是最好的兒童,如果生活在組織不好的集體裏,也會很快變成一羣小野獸。就拿孩子折斷花草來説,看到同學的"罪行"之後,孩子的潛意識會產生兩種疑問:一種是"他們都做了,我如果不做的話,會顯得不合羣";另一種是"我如果不做的話,他們肯定會嘲笑我膽小,到時候顏面何在"。
在這種"羣體負面意識"的影響下,孩子只能被動"學壞",接觸各種叛逆的行為。如果家長沒有教導,孩子的負面意識會形成"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對行為的對錯沒有清楚的分辨能力,從而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叛逆舉動。
當然家長也不能讓孩子脱離羣體,阻斷孩子的羣體活動,長期獨處的孩子,心理也很難照進陽光,缺乏社交經驗,情商也難以提高。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的行為,將負面意識"策反"成積極的行為習慣。
避免孩子陷入"羣體負面意識",家長可以用這兩個方法應對。
首先教會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小孩子的認知範疇有限,對一些事情的評價完全是主觀臆斷,無法客觀地思考行為帶來的後果。尤其是處於羣體之後,孩子的價值觀很容易被同化,被羣體牽引而行。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説: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於個人的習慣。
家長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帶孩子出門或是看到一些時事新聞時,可以不經意間問孩子"你怎麼看這件事情"。小孩子由於價值觀的不健全,看待事情難免會有些"偏見",家長先認同孩子觀點,然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給孩子作參考。
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即便是處於羣體之中,也不會隨波逐流,堅定自己的立場,將自己置於"錯誤界限"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