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益贊和於姝寧返回校園。
實習生張玥 攝
短暫見面後,兩人便各自走進了實驗室。左圖:於姝寧,右圖:馬益贊。
通訊員徐行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楊佳峯 實習生薛珂 張玥 通訊員蔣朝常)6月10日早上9時,馬益贊和於姝寧一前一後走過了華中農業大學門口設置的登記處順利返校了。馬益贊是該校19級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的博士生,於姝寧是該校17級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的碩士畢業生。他們是一對情侶,短暫見面後,10時便走進了各自不同的實驗室。
“我老家在浙江寧波,她老家在山東菏澤,疫情期間我們都牽掛着武漢。”在校門口,馬益贊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兩年前在武漢已經買了房子,4月9日便回到武漢的家中。早晨7時,他早早起牀趕到武漢站接女朋友于姝寧一起返校。
短暫見面後,馬益贊和於姝寧騎着各自的電動車奔赴各自實驗室。10時,馬益贊走進了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於姝寧來到園藝昆蟲學實驗室。
“今天做的是分子生物學實驗,這個實驗是課題項目中的一部分。”馬益贊一邊做實驗一邊介紹,他屬於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棉花團隊,所做實驗為基因克隆,用以改良棉花的品質和抗性,使其更適合紡織。
4月9日,武漢“解封”第二天,馬益贊便急切從寧波返回武漢家中。那時學校尚未開放,為了完成實驗任務,他請求導師將棉花種子從學校帶出,他在家中分好種子之後,再由老師帶去學校試驗田播種。“雖然這一切由於疫情的原因變得複雜而艱難,但設法將‘育種材料’種到了地裏,搶得了時機,為後面一年的實驗打下了好的基礎。”已進入博二的馬益贊希望在實驗室完成更多實驗,他説,返校首日至少在實驗室工作到23時後,以後這會成為常態。
在園藝昆蟲學實驗室,於姝寧忙着準備實驗器材,為接下來半個月的實驗做準備。“今天希望在22時前完成所有實驗準備,明天進行昆蟲性別決定的相關實驗。”於姝寧説,她現在需要完成大量實驗,取得實驗數據,希望在今年8月能完成畢業論文。
據悉,在返校前一個多月,馬益贊就與於姝寧開始討論如何重新啓動疫情後的各自實驗了,他們説這是他們之間的“小默契”。2014年在圖書館認識的兩人就開始了對未來的謀劃,兩人一起上自習、一起做實驗。在學業和科研上,兩人互相幫助、一起進步。“在科研和生活中相互扶持,似乎讓我們覺得有了奔頭。”面對繁重的科研任務,馬益贊這樣説道。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