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理財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而是自古便有之。在泱泱華夏5000年曆史進程中,誕生了諸多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等智慧名人,那麼他們又是如何理財的呢?今天理顧菌便帶大家來看一看關於這些歷史名人的理財小故事。
量入為出——張居正
如果有那麼一種理財方式是不限地域、不限時間、不限人羣都適用的,那麼非“量入為出”莫屬了。
著名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期間,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推行“一條鞭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他主張“節儉省用、與民休息”,同時強調量入為出和節約支出的理財原則。曾多次建議皇帝取消御膳、賜宴等消費,他説:“一宴之資,動之數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財之道”。
道理簡單卻實用,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制定合理的收支預算,提高消費意識,量入為出,理性消費,是我們理財投資需踏出的第一步。
經濟月光族——蘇軾
蘇軾不僅是名留青史的大文豪,是吃貨界的老前輩,還是理財界的經濟月光男。一生仕途大起大落的蘇軾,得意時曾為高太后座上客,失意時曾被貶最南端的海南島。
他曾在被貶職時,因俸祿的減少已不能滿足他肆意的揮霍,不得不開始節流。他將每月4500文錢的俸祿分成30份,分別用繩子串起並掛在房梁之上,每天取下一串來使用,以此將自己每天開銷控制在150文錢以內。對於當天沒花完的錢怎麼辦?用竹筒裝起來請客用......
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做了一輩子官的蘇大文豪,大多數時段的經濟狀況卻處於赤貧狀態了,只因為他壕啊。連儲蓄意識都沒有,更別説投資了。不過蘇大文豪的消費控制方法,放在今天可以算是“定向收益”。對於風險厭惡型投資者來説,這也不失為一種理財選擇,比如將餘錢購置保險以獲取年金。
讓錢為你工作——范蠡
春秋時期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的范蠡,不僅在政治、軍事上謀略過人,就連做投資,那也是一把好手,成了全國首富還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如此多才多藝,也難怪西施都為之傾心。
有個擅長雕刻陶磚的魯國人,叫猗頓。某日,范蠡來向他訂購一塊陶匾,很急。猗頓説,如果范蠡能告訴他致富的秘訣,他願意通宵加班完成雕刻。范蠡同意了這個條件。
天亮時,猗頓如期完成陶匾雕刻。范蠡告訴猗頓:“致富的秘訣是:你賺的錢中有一部份要存下來,然後要用錢賺錢。”
一年後,當范蠡再來的時候,范蠡詢問猗頓致富進展,猗頓:“我把錢給了對門的泥瓦匠,因為他要到北方買回稀有的珠寶,當他回來的時候,我們將把這些珠寶高價賣出,平分這些錢。”
當第二年范蠡再來時,猗頓説:“我把賺來的利錢拿來吃了一頓豐富大餐,並買了一身很體面的衣服,我還計劃買一匹好馬來騎。”
又過了兩年,范蠡問猗頓:“你是否達到夢想中的財富?”
猗頓説:“還沒有,但是我已存下了一些錢,也不再亂花錢。我將儲蓄交給了牧羊人,讓他們多買羊崽,賣了錢分給我一半。這樣我就可以錢滾錢,錢又滾錢。”
范蠡説:“好了,你已學會了致富的秘訣。首先你學會了省錢,其次你學會了向內行的人請教意見,最後你學會了如何讓錢為你工作,讓錢賺錢。也就是説,你已學會如何獲得財富,保持財富,運用財富。”
後來猗頓在十年之間,賺取了驚人財富,成為當時最富有的人之一。
商聖的“以錢滾錢”道出了投資理財的本質,你做到了嗎?
宏觀調控專家——劉晏
説到劉晏,可能一些人並不熟悉。但大家都熟悉的《三字經》中有一句“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沒錯,就是這位劉晏因年少聰慧被寫進了《三字經》。但讓他被歷史所銘記的,是他對大唐財政所做出的貢獻。
劉晏一生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長期擔任財務相關要職。在唐代宗時期,劉晏出任轉運使時,國家正處於戰亂,災荒不斷、物價動盪。劉晏並沒有直接拿着銀子放糧賑災,而是先用高價招募騎馬快的人,在各個地方設置了驛站,以觀望並上報各地的物價,最快速掌握各地物價最新波動。
隨後,在豐收地區糧價偏低時,官府用較高的價格買進糧食;在歉收地區糧價偏高時,官方用較低的價格賣出糧食,以此來調節物價。如此之下,不但使國家得到了好處,而且各地的物價也大體保持平穩,沒有過高或過低的現象,民心也隨之穩定。
劉晏在那個時候就知道,掌握第一手市場資訊的重要性。不管是理財投機,還是宏觀調控,只有瞭解了市場最新動向,才能做出最及時、最準確的決策。
風險投資大咖——呂不韋
要説中國歷史上將投資玩到極致的,呂不韋絕對算是代表之一了。
呂不韋喜歡去發掘一些有潛力、價值被低估的物品,然後低價買進,再高價賣出,賺取鉅額差價。呂不韋的投資經不僅為他賺得了鉅額財富,更為其贏得無邊的權勢。
呂不韋在邯鄲見過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戰國策》)
呂不韋在出差邯鄲時,遇到了正在趙國做人質的秦昭王孫子嬴異人。一見之下,呂不韋便萌生了“奇貨可居”的念頭,計劃把異人當作商品來投資,以期在幫助異人登上秦國王位後收穫“立主定國”所帶來的“無數”倍的收益。呂不韋的投資回報率異常驚人,嬴異人不僅回國繼承了王位,其子秦始皇嬴政更是開創了萬世不拔之功業。而作為一早便注資的股東,呂不韋成功上任一國之相,權傾朝野。
通過發現有潛力的企業或人,向其注資,助其“上市”,呂不韋可謂開創了風險投資的先河。
農產品交易大師——白圭
白圭,戰國時代人,《漢書》中説他“天下言治生者祖”,即營貿易發展生產的鼻祖。
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商人都熱衷於經營珠寶生意,因為經營珠寶可以獲利百倍。
但白圭並沒有如此,相比追熱點炒珠寶,他更鐘情於民生消費板塊。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察覺到作為民生必需的農副產品行業,具有長久的投資空間,提出了“欲長線,取下谷”的經營策略。
白圭在收穫季節,適時購進穀物,再將絲綢、漆品等生活必需品賣給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者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品。
當市場上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當市場糧食匱乏時,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出售。
白圭的交易運作,既保證了自己對市場的主動權,又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還調節了市場供需與價格的平衡。放如今,白圭便是一個愛做慈善的農產品交易大師。
多元化投資大佬——和珅
和珅的名氣流傳到我們耳邊,大概都離不開“貪”和“富”二字。和珅到底有多富呢?據清代的史料筆記《庸庵筆記》稱,和珅的全部財產合計約值11億又6百萬兩白銀,“其所著當一國二十年歲之半額而強”,相當於大清近十年税收。
如此鉅額的資產,除了“貪”之外,也和他善投資理財有極大關係,並且他非常注重多元化投資。
據記載,和珅所涉獵的投資範圍包括地產、金融、礦山、物流、醫藥、商業等多個行業,坐擁京城內多個典當業巨頭。此外,還開了印鋪、賬局、瓷器鋪、藥鋪、古玩鋪、弓箭鋪、櫃箱鋪、鞍氈鋪、糧食店、酒店、槓房、石灰窯等多種店面。並且還專門買了八十輛大馬車,從事運輸業。依託自己身居高位的便捷,和珅將自己的產業滲透到了各行各業。
和當時大多數人都熱衷於購房置地不同,和珅投資的這些行業收益率都遠高於房租地租。多元化的投資分散了投資風險,在資產保值的基礎上達到了收益最大化。拋開是非對錯不講,和珅確實是理財界大佬,一手多元化投資更是玩的極溜。
本文圖片經攝圖網授權使用
— END —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