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人才戰略“復興號”
清華大學精準對接“強基計劃”,為此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大實體書院。
對“強基計劃”學生,北京大學提出全面落實導師制,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開展多渠道國際交流,實施全面素質培養等綜合改革措施。
本文圖片來自百度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但是對於高考考生來説,仍然沒有到可以徹底放鬆的時候,接下來,需要認真綜合分數、興趣、特長等因素,填報學校志願和專業志願。對於一些申請報名參加“強基計劃”招生的考生來説,還要為高考成績揭曉後,自己可能獲得的高校考核機會做充分準備。
雖然遭遇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但是教育改革並沒有因此停滯,而是繼續按計劃穩步推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高等教育入學改革今年迎來重磅措施。1月15日,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宣佈自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啓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簡稱“強基計劃”。
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深化教育改革不僅關係到個人的成長與發展,而且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因此,相關改革措施的推出往往會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強基計劃”作為高考改革的重要舉措,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選拔培養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旨在造就大批科技關鍵領域人才和國家緊缺的人文社科領域人才。可以説,“強基計劃”是以“教育強基”帶動“教育強國”的戰略規劃,一經發布實施,舉國矚目。對基礎科學有研究旨趣和專長、有志於成為國家創新人才的學子們更是積極響應。
停止“自主招生”,啓動“強基計劃”,在“破”“立”之間,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改革的制度演進方向。從1977年高考恢復以來,人們真切感受到“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帶來的強烈獲得感,很多領域依託高等教育提供的大批專才,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人們也逐漸深刻認識到“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等帶來的種種弊端。其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大師級的人才培養依然是教育的短版,也就是“錢學森之問”所指出的問題。為此,有關部門實施了以賦予和規範招生自主權為特徵的高校“自主招生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簡稱“珠峯計劃”)。通過前者,高考考核不足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彌補,一部分有專長的學生通過這一渠道,獲得深造的機會,成為優秀人才。不過,自主招生也出現諸如“掐尖”大戰、招生學科過於寬泛、重點不集中、招生與培養銜接不夠、有些考生提供不真實的學科特長材料等問題,受到詬病。後者實施10年來,歷經1.0版本和2.0版本兩個階段,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層次人才,但是該計劃一直在試點高校內運行,未與高校招生掛鈎,在社會上的影響有限。
今年新推出的“強基計劃”,跳出了狹窄的高校招生範疇,專注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尤其是對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高端人才的需求等;重在於對有成為頂尖人才的潛質學生的識別、選擇和長期培養兩個階段。在院校、專業和規模上,“強基計劃”首批36所試點高校均為原“985”名校,專業重點放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12個學科的180多個相關專業,計劃招生總人數達6090人。比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強基計劃”計劃招生均為900人,涉及的專業均為各自基礎學科的“超豪華”陣容。
以高考分數為錄取核心指標
作為高等教育的入學選拔機制,“強基計劃”沿着高考綜合改革倡導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路徑繼續前進,在把高考成績作為錄取的核心硬指標的基礎上,賦予高校在考核和錄取中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權,發揮其能動性,並使過程進一步透明化。
高考作為錄取的核心指標,最主要的體現無疑是高考分數在錄取總分中所佔的權重上。《意見》明確規定,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根據考生填報志願,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意見》在授權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的同時,要求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在試點高校發佈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上,這一點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要求學生高考成績須達到所在省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天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要求學生高考成績達到所在省高考滿分的75%及以上;同濟大學要求“數學成績不低於滿分的90%”,東南大學要求“報考理科類數學成績達到滿分的85%。
在“強基計劃”錄取程序上,高考作為核心和基礎表現得更為直接,除報名程序設置在高考前外,確定入圍名單、學校考核、綜合成績折算等均以高考成績為基本依據,因而也只有待高考成績發佈後才能開展。對比之下,之前施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則可對特長生降分錄取,其招錄時間與高考並行甚至早於高考,在高考分數揭曉之前,高校即完成對學生的測試。關於破格錄取,“強基計劃”在高校考核上,取消自主招生時關於論文、專利等作為入圍條件的做法,試點學校將其限定在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中獲得一、二等獎的考生,且高考成績達到該省本科一批錄取分數線。
有評論指出,“強基計劃”的招錄是在借鑑近年實踐經驗特別是上海等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成果基礎上制定的,提出嚴格高校考核、加強信息公開、加強違規查處等具體舉措,既突出了高考的核心地位,讓教育改革穩健審慎,也保證了人才選拔與培養的質量,確保公平公正。
以創新性人才培養為歸依
完成招錄只是“強基計劃”的起點,接下來是艱苦、細緻、長期的人才培養工作。《意見》作為規範性政策文件,力求精練,言簡意賅,但是在第五部分,集中就人才培養方面不惜筆墨,明確要求實施“強基計劃”的高校,加強對人才培養的統籌。在具體資源配備上,《意見》連用了3個“一流”和1個“優先”,即“配備一流的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和“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氛圍”;對學業優秀的學生,高校可在“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在培養模式上,《意見》既提出了可單獨編班、小班化,導師制等橫向上的具體方案,又提出了探索縱向上“本—碩—博銜接”培養,要求本科階段培養要夯實基礎學科能力素養,允許碩博階段既可在本學科深造,也可探索學科交叉培養。在科教協同育人方面,《意見》提出,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台和協同創新中心等吸納這些學生參與項目研究,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進行人才培養的機制。“強基計劃”對錄取者的培養支持力度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參與“強基計劃”的試點高校積極發揮能動性,制定並公佈了靈活、富有個性化的培養目標與模式。從5月上旬,各試點院校發佈的“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培養方案來看,尊重學生個性是鮮明特點。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表示,“在必修課程板塊外,開設與培養方向有關的系列選修課程,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後,可以結合發展規劃和學習興趣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上海交通大學提出,將把“強基計劃”學生培養工作納入該校“致遠書院”培養模式,併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單獨的成長檔案。此外,試點高校強調學生學術成長的長期性、連貫性,將本科至碩士甚至博士階段的課程統籌設計,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強化長程持續培養。據研究者統計,36所“強基計劃”試點高校中,有28所在培養方案部分明確提出了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連續培養思路。比如,復旦大學提出,設置研究生階段的基礎課程,實現本科與研究生培養課程銜接、科學研究銜接、學位教育銜接,促進連續性學習和知識積累。
學術資源和資金等配套保障是推進“強基計劃”的關鍵。按照《意見》要求,試點院校紛紛推出有針對性的導師制,大力拓展學生學術交流渠道,設立支持學生學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比如,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新導師制,由思政、學業、學術、朋輩導師組成導師團隊或首席導師、新生導師、學業導師和人文導師的導師團隊。大連理工大學與科研院所進行深度合作與協同育人,允許“強基計劃”本科一年級學生進入導師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訓練科研能力。
以雙向促進為教育改革助力
“強基計劃”作為一項高考改革政策,必將雙向發力,推動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協同,形成教育改革的合力。
“強基計劃”向下連接着中學教育階段,作為中學教學效果的新的評價機制和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機制,“強基計劃”探索在招生中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評價,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做法,將發揮強有力的指揮棒作用,引導中學更加重視學生成長過程,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在5月舉行的廣州高中品牌發展論壇上,東莞市華中師大附屬中學校長吳新華表示,從升學導向上,中學要適應“強基計劃”施行的新的錄取規則,進行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具體來説,要有針對性地採取4項舉措:加大力度開展學科競賽的培訓活動,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主動對接大學“強基計劃”的培養目標,讓學校成為大學其中“某一特色”的生源基地;儘快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切實加強體育課課程建設和勞動課課程建設。
“強基計劃”向上銜接高等教育階段,與加快“雙一流”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加強科技創新等改革政策相銜接,引導大學深入探索創新型、戰略型人才培養方式。36所“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各展所長、競相發佈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方案,形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振奮人心的景象。比如,清華大學精準對接“強基計劃”,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大實體書院,作為該計劃的人才培養單位,負責人才培養和管理。對“強基計劃”學生,北京大學提出全面落實導師制,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開展多渠道國際交流,實施全面素質培養等措施,改革創新力度引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