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1月4日電(記者王炳坤、王瑩、武江民、李恆)近日,瀋陽一初中生指出英語教材配圖錯誤的話題登上熱搜,事件不僅獲得出版社積極回應,也得到網友高度評價:“後生可畏!這才是素質教育應有的樣子”“認真、較真,為敢於質疑權威的小朋友點贊”……
“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小小少年“非主流”的成長經歷,在“雙減”背景下為中小學生教育帶來何種啓示?
因為熱愛 眼裏有光
“教材印錯了。英文單詞‘bee’上原本是蜜蜂,這裏的配圖卻是食蚜蠅。”12歲的崔宸溪在預習課本時,發現滬教版7年級英語教材第95頁上的蜜蜂配圖存在錯誤。崔宸溪把自己的發現反映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回應“小朋友非常專業,下次重印時會替換”。
蜜蜂配圖的錯誤是怎麼發現的?
崔宸溪回答:“其實挺簡單,就是蜜蜂有兩對翅膀,食蚜蠅只有一對,而且蜜蜂的肚子是胖胖的,食蚜蠅的很瘦。蜜蜂的觸角很明顯,食蚜蠅的不明顯。”
崔宸溪是瀋陽市第一二六中學哈爾濱路校區的初一學生,個頭不高,清秀機敏,周圍人喜歡喚他“小崔”。説起昆蟲,他的眼睛就放光。
“我從3、4歲就開始喜歡昆蟲。”小崔説,草叢、樹林、花壇是他的秘密基地。在那裏,色彩斑斕的蝴蝶、成羣結隊的螞蟻、一躍而起的螞蚱,帶他認識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在接觸的各種昆蟲中,小崔對螞蟻最感興趣。他説服爸媽,在家裏搭建蟻巢,先後養過15種螞蟻。為了瞭解它們的習性,他還讓爸媽買來各種各樣的生物科學類書籍。“《昆蟲記》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小崔説。
放學後,他會守在螞蟻人工巢前,仔細研究螞蟻的一舉一動。時間一長,小崔不僅對各種螞蟻的習性和特徵有了深入的瞭解,還創作許多“跨界”作品。在小崔家的牆壁上,貼着一張特殊的化學元素週期表。表格中,螞蟻成為不同元素的“代言人”:螞蟻舉起骨頭代表“鈣”元素,“銅”元素是具有導電體質的螞蟻,被閃電穿身而過……
小崔還閲讀了《昆蟲世界》《牛津大學終極昆蟲圖鑑》等幾百本生物書籍。
因為陪伴 一路向前
最初,小崔對昆蟲的“痴迷”並不被人理解。
小崔的同學張楚葑説,小崔總是孤單地蹲在草地旁觀察,在班上的朋友並不多。
為了打破大家對小崔的偏見,班主任朱曉棠專門邀請小崔擔任“生物老師”,給全班同學帶來一堂昆蟲課:“螞蟻力氣很大,可舉起相當於自身體重數十、數百倍的重物;蟻后的壽命可長達20年,但一隻離羣的螞蟻只能活幾天……”
從那以後,小崔在班裏有了新的稱呼——“崔螞蟻”。大家一見到奇怪的昆蟲,總會抓來或者拍照向他詢問。
在小崔家裏,一米高的螞蟻櫃、觀察螞蟻的顯微鏡、各類蟻巢,幾乎擺滿了客廳。小崔媽媽王丹説,為了呵護孩子的那份“熱愛”,家裏盡其所能地給予支持。每年夏天,小崔一家三口總是相約去瀋陽郊區“探險”,尋找神秘的蟻后。在爸媽幫助下,他還在抖音上開通賬號“小崔説事兒”,向網友科普昆蟲知識。
小崔的興趣越來越廣泛。五年級時,為了讓自己的手繪動漫形象動起來,他還主動報名參加線上計算機編程班。一年多下來,他精心設計的動漫遊戲《豬豬世界》正式完工,情景、任務,皮膚、道具等項目一應俱全。
因為鬆綁 自主成長
今年7月以來,隨着“雙減”政策的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表決通過,科學減負和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家長的關注。
王丹説,她也曾為孩子“補習班報得少”而焦慮,擔心孩子因為“沉迷”螞蟻影響學習。但最終,她和愛人還是決定呵護孩子的那份“熱愛”:小崔喜歡畫畫和設計,就為他報名線上課程;每到週末,母子倆總會前往圖書館,一起看書、選書。
王丹漸漸發現,他們的決定是正確的。“小崔的專注力強,也很自律,總喜歡帶着問題主動學習。”小學和初中的班主任都給予小崔好評,這與孩子從小習慣於自主學習,對各種問題都懷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是密不可分的。
王丹説,孩子不應該被家長的焦慮所“綁架”。家長給孩子足夠成長的空間,並輔以適當的陪伴和引導,會激發他們迸發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很多家長動輒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瀋陽市教育研究院學習科學研究室主任侯明飛説,孩子本身就是個性化、多樣化的個體,不能放在同一賽道上進行標準化的比拼。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客觀差異,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註腳,讓他們在不同的賽道上越跑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