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無數國士放棄安逸生活,隱姓埋名,前赴後繼趕赴國家科研前線,數年如一日,賦予了外患林立的新中國最強大的武器,讓敵人震顫不已。
國家科研計劃之下,理論大過實踐。“國士榜樣精神”在名利的沖刷下卻越來越稀薄,打着科研旗幟,中飽私囊的科研蛀蟲屢見不鮮。李凱一語驚醒夢中人,中國科研之路道阻且艱。
一、李凱眼中“863計劃”為何失敗?
科技是一個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立足的重要基礎,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面對內憂外患,我國政府就一直堅持“科技強國”的國家戰略發展方針,促進我國的科技發展,也因此制定了眾多的國家科研發展計劃。
“863計劃”就是其中之一,它在1986年被國家提出。當時世界正值科技發展浪潮迭起的黃金時期,為順應時代發展,國家制定了這一計劃。
幾十年來,無數優秀中國科學家前赴後繼,為863計劃貢獻了無數心血,我國科研事業得到了飛躍發展,但“863計劃”卻遭受到了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的否定,他表示,中國“863計劃”是失敗的。
李凱是美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名聲顯赫。李凱雖然常年在美國,但是一直關注着我國的科學發展進程。
16年,陪伴了中國科技幾十年的“863計劃”終止,當無數國人沉浸在“863計劃”為國家所帶來的科技進步的喜悦中時,李凱直言不諱,指出了“863計劃”中的失敗之處。
李凱表示,中國自從“863計劃”實施以來,取得了很多傲人的科研成就,這些科研成就是令人欣喜的,但是從總體來看,“863計劃”的失敗之處要遠多於成功之處。
李凱指出,我國“863計劃”中最嚴重的錯誤就是將“科研”和“創新”的概念混淆了。通俗來説,“科研”就是將金錢轉化為知識,而“創新”則是需要以知識為支撐,為國家創造財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李凱表示,“863計劃”中,中國科研界只完成了“科研”,卻鮮少完成“創新”。
李凱提供了一份數據,“863計劃”以來,國家一直注重科研資金的投入,到13年,我國在科研上的資金投入已經超過了2500億美金,科研投入總量已經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在如此大的科研資金投入下,我國的各個科研領域確實都迸發出了耀眼的光輝,我國的科研論文發表總量已經高居世界首位,涵蓋範圍也十分廣泛,這是無數國人的驕傲。
同時,“863計劃”也為國家也培養了無數科研人才。可以説,在“863計劃”中,中國科學界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
而在“863計劃”中,“創新”卻寥寥無幾。各個科研領域就只有理論知識的產出,但是這些理論知識卻很少轉化為研究實踐,成為促進行業發展的動力。“863計劃”所培養的大多數人才也只會埋頭搞理論,沒有成為國家各個行業的創新先驅者。
李凱表示,如果科研成果無法與實踐相結合,為各行各業創造出價值,那這些理論成果就像是空頭支票,一文不值。
同時,“863計劃”使得國內科研界形成了一股不良的風氣。現如今的國內各大院校評比自身科研成績的標準就只是科研經費,科研經費的多少就代表了這個學校的科研技術水平。
李凱就曾經遇到一個大學校長誇誇其談學校有多少科研經費,而當李凱問起學校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時,對方卻啞口無言。
在李凱看來,真正成功的科研工作應該是用最少的科研資金創造出最大的科研成果,學校之間的科研攀比更是應該以科研成果為標準而不是以科研經費為標準。
二、“863計劃”何談失敗?
而“863計劃”真的就是失敗的嗎,筆者不敢苟同。在筆者看來,任何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都要立足國家的發展基礎。
在1986年,我們的國家科研技術行業尚還處於一個起步階段,當時的中國科研界處於一個要理論沒理論,要人才沒人才的窘迫狀態。國家制定的“863計劃”沒有注重實踐,而是注重理論研究和人才的培養,這是符合當時國家國情的。
而正如李凱所説,“863計劃”沒有為中國的各行各業創造商業價值,但是筆者認為,有了人才基礎和理論基礎,接下來才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為國家創造應有的價值。16年“863計劃”計劃的終止,也預示着我國的科研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科研實踐階段。
三、忠言逆耳利於行
“忠言逆耳利於行”,李凱的這一番話雖然有失偏頗,但是也點醒了很多沉浸在科研進步喜悦中的國人,讓無數科研技術人員開始思考科研創新的真正意義所在。
“863計劃”在國內科研界所形成的不良風氣卻是不能忽視的,科研基金竟然成為了各大院校進行攀比的工具,這反映出了這些大學忘卻了科研技術發展的初衷,可謂是中國科研界的恥辱。
在這樣的風氣的影響下,我們看到,國內沽名釣譽的所謂科學家越來越多,拿着國家數以百萬計的科研基金,卻根本做不出科研成果,眾多科研資金的流向耐人尋味。面對名利和安逸,很多國內科學家都沉淪了。
我國科研難道就真的只能進行理論研究嗎?答案是否定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以鄧稼先、錢學森為首的偉大科學家在國內理論知識匱乏、生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成功促使了“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這是世界科研歷史上的奇蹟,更是令一代又一代國人自豪的壯舉。
《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偉大科學家更是讓無數中國人潸然淚下,感動不已,內憂外患之際,正是無數這樣的科學家用生命堆砌起民族科技崛起之路。
“863計劃”理應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無數後代科學家也應該以中國首批偉大科學家為榜樣,為國家科研事業奉獻終生。相信在“863計劃”創立之初,很多老一輩科學家對“863計劃”是懷揣着巨大的期望的。
殊不知,時代的進步卻刮來了安逸名利之風,這股不良風氣在中國科學界也盛行起來,無數科學家沉淪,再沒有了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吃苦耐勞精神,這樣的風氣是中國科研發展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尚還存在着科研技術方面的差距,需要一代又一代優秀科研人才踢除“絆腳石”,支撐起我國的科研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