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還是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中,能夠取得成功的人數不勝數,縱觀這些能夠打開成功之門的人,他們身上都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那便是忍讓。忍讓並不代表這懦弱和膽小,而是一種大智大勇的體現所在,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做到真正的忍讓。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着屬於自己的七情六慾,偶爾會因情緒的衝動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和行為也無可厚非。在中國歷史上,有着三位名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也歸功於自身的忍讓。
第一位是來自於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司馬懿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成為最後的贏家,就是因為他的養精蓄鋭和忍讓。在司馬懿掌握最高權力的時候,這位男子已經七十多歲高領,在其中的幾十年裏,司馬懿一直在隱忍。面對曹操的懷疑和試探,司馬懿在為人處事上一直小心翼翼,就連在和諸葛亮對戰的時候司馬懿也能保持絕對的冷靜,從不衝動行事。在曹爽不斷打壓和排擠自己的時候,司馬懿毅然決然選擇辭官回鄉,這一切的種種,使得司馬懿最後成功掌握曹魏的大權。
第二位就是人盡皆知的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曉,當時越王勾踐因戰敗被迫成為吳王夫差的俘虜,在吳國勾踐受盡了屈辱,甚至還嘗過吳王夫差的糞便。但勾踐秉承着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真理。一而再再而三選擇隱忍,最後成功獲取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了自己的國家。回到自己越國的勾踐隨後便展開了一系列的報復手段,最終成功打敗了吳王夫差,吳國就此滅亡。
最後一位也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即寫下《史記》的司馬遷。《史記》是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有着極高的文學價值,但在《史記》光榮輝煌的背後,是作者司馬遷14年的隱忍。當時司馬遷因為向漢武帝劉徹辯護李陵戰敗並投降匈奴的原委,被漢武帝打入了監獄之中,後來還遭受了對於男子來説十分屈辱的宮刑。在精神和身體上遭受了巨大創傷的司馬遷,仍舊發憤圖強,在經過了14年之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