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一戰結束後,歐洲版圖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年可與英法德俄等大國並駕齊驅的奧匈帝國,竟然在短時間內分崩離析,分裂為多個民族國家,而其主體部分-奧地利,面積只佔帝國疆域鼎盛期的12?真可謂慘到家。其實,奧匈帝國之所以分崩離析,跟末代皇帝卡爾一世有很大關係。那麼,卡爾一世究竟做了哪些事情,最終導致奧匈帝國的滅亡?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
卡爾出身皇室近支,是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侄孫,卡爾·路德維希大公之孫,奧托·弗朗茨和薩克森公主約瑟法之子,生於佩森博伊格-革特斯鬥夫,1914年成為皇儲。卡爾本來沒有皇帝命,他之所以能登基,靠得完全是冥冥中難以預料的運氣。
原來,弗蘭茨雖然統治帝國長達68年時間,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卻很不幸,凡是跟他關係親密的家人,大都遭遇不幸:愛妻伊麗莎白(即茜茜公主)被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隨機刺殺;皇儲魯道夫與情人雙雙殉情而死;被寄予厚望的弟弟馬西米連諾一世(墨西哥皇帝)被革命者處死;繼魯道夫之後出任皇儲的侄兒斐迪南大公,最終則喋血薩拉熱窩街頭。所以等到斐迪南遇難後,弗蘭茨只好擇立侄孫卡爾為儲君。
奧匈帝國亡國君卡爾一世
卡爾成為儲君後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正式爆發,作為同盟國三巨頭之一,奧匈帝國與德國、意大利並肩作戰,起初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尚能取得一些戰績。但等到德國陷入兩線作戰、意大利“反水”後,實力孱弱、內部民族矛盾嚴重的奧匈帝國便開始倍感吃力,而在這種情況下,將國家拖入戰爭的老皇帝弗朗茨又駕崩,無疑讓奧匈帝國局勢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在1916年11月21日登基為帝后,早已對局勢憂心如焚的卡爾一世派出密使跟協約國集團接觸,希望通過支持法國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主權要求(普法戰爭後割讓給德國)等妥協性讓步,以“體面”的方式退出戰爭。對於奧匈帝國的請求,英法持歡迎態度,但意大利卻提出非分的要求,希望能得到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否則將拒絕後者的求和聲明。
德皇威廉二世
對於意大利近乎無賴的要求,卡爾一世思慮多時,終因考慮到它有損帝國尊嚴,再加上奧匈帝國與協約國密談的內容被泄露,卡爾一世遭到德皇威廉二世的責難,迫使他不得不拒絕意大利的要求,並終止與協約國集團間的談判。也正是這次優柔寡斷的決策,斷送了奧匈帝國前程。
1918年10月14日,在同盟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卡爾一世被迫接受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協議”,同意將帝國改組為由各民族自治政府聯合而成的聯邦制國家。然而,被奧地利人壓迫數百年的各民族,一旦看到獨立建國的可能性,哪裏還願意再接受舊王朝的統治?所以很快,各民族自治政府紛紛宣佈獨立,並退出一戰,使得龐大的奧匈帝國頃刻間瓦解。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
在挽救帝國的努力化為泡影后,卡爾一世能做的,便是盡力維護自己搖搖欲墜的帝位,然而在革命浪潮的衝擊下,這個願望最後也以失敗告終。同年10月21日,面對着風起雲湧的革命活動,帝國議會通過成立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的決議,並在11月3日與協約國集團正式達成停火協議。8天后,卡爾一世被勒令退位,並流亡到瑞士避難。
然而新生的奧地利共和國局勢並不穩定,而協約國過於嚴苛的懲罰措施,也讓國民心生怨恨,渴望卡爾一世迴歸的呼聲也是大有市場。有鑑於此,卡爾一世便在暗中積極聯絡遺臣,希望能借助他們的力量復位。當時,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米克洛什曾是堅定的保皇派,當年還深受皇室的大力提攜,所以卡爾一世決定先在匈牙利完成復辟,然後再回到維也納重登帝位。
然而此時的霍爾蒂剛剛坐穩元首的位子,哪裏肯把它拱手讓人,所以他非但沒有支持卡爾一世復位,反而還向英法等國揭發舊主的野心,導致他被流放到葡屬海外殖民地-馬德拉島,並派人嚴密監視。卡爾一世在島上過着極其貧困的生活,僅過了1年時間便罹患肺炎去世,終年34歲,時在1922年。當年風光無限的奧匈皇帝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
史料來源:《帝國的末日:奧匈帝國》、《奧地利與奧匈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