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沒有班級羣,父母忙自己的工作,孩子們放學後扎堆一起玩,回到家自己寫作業。父母只是在成績單上籤個字,一學期參加一次家長會,與老師鮮有衝突。如今,父母白天忙工作,孩子放學回到家,在家長監督下完成作業。家長們感慨: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每天老師要在班級羣裏發各種通知,家長要上傳各種報備,家長與老師關係密切,又不堪重負……
家校共育之路何去何從?家校社各自的角色定位應在哪裏?如何更好協作?今天(5月27日),一場圍繞“家校社共育”的主題會上,各方通過尋找新的突破點,進一步推進家校社共育,探索新型家校社關係。
【兩場“校園風波”引發的思考】
適存小學校長曹永鄒分享了兩個真實的案例:一位“不聽話”的家委會主任和一場人事安排風波。
“這位家委會主任是個‘好媽媽’,也是位‘好家長’,學校大大小小的活動都願參與。但在老師眼裏,她稱不上是一位好的家委會主任。她經常對學校佈置的任務説‘不’,動員家長及協調好家校關係的意願較低。”當時,曹永鄒初到學校任校長時,就有意無意地與她聊教育、聊學校、聊學生,漸漸瞭解到這位家委會主任其實不簡單,有學習力、思考力和實踐力,但她反感學校以“佈置工作”的方式開展家校聯繫。
傳統的家校關係有待變革。之後,“老主任”成了“新校長”的座上賓。工作中,曹永鄒注重與她平等對話,給予充分尊重,尋求家校間的價值認同。一段時間後,這位主任似乎變了一個人,為學校辦學出了很多點子,當年以“節氣教育”為主題的六一兒童節活動中,從策劃到組織再到參與,她的工作主動性大增,她也成為學校一系列家校社共育改革的推動者和參與者,成為名副其實的“好主任”。
另一場人事安排風波,緣於學校某班要調整語文老師,但家長意見不小,想辦法阻止。學校第一時間得知家長的訴求,予以妥善解決。這兩場風波,令曹永鄒有了更深的思考:“傳統的家校共育還只是停留在形態上的‘共’,遠沒有達到內涵上的‘共’。家庭和學校、家長和老師的關係微妙且脆弱,不管是從理念上,還是具體訴求上,存在着家長日益提升對教育的評價意識及高質量教育需求,與學校教育過於專業自信及因循守舊現狀的矛盾。”
【家校各教、家校各育,孩子無所適從】
外地一位開跑車的家長接送孩子上學,引發班內其他家長的不滿。有家長在班級羣內提出,可以買個普通車。這位家長懟回去:不偷不搶,憑什麼再買一輛普通車?沒想到,他被管理員直接移出家長羣;江蘇一位家長髮的短視頻引發熱議。這位家長公然表態:我就退出家長羣,怎麼了?理由很簡單,他認為自己承擔了部分教師應負的責任。這一話題也引發了老師的議論。有的老師表示,自從有了羣,天天都是家長會,沒有上下班時間,事無鉅細被@,發一條通知會被轟炸式回覆……
當下,影響家校社關係的主要問題在哪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像兩個外切圓,孩子就是那個切點,導致‘家校各教、家校各育’,孩子無所適從。而癥結在於理念的缺失、意識淡薄、途徑的缺乏。”曹永鄒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既要涇渭分明,明晰各自教育的邊界,又要互相配合,相互合作,唯有家校社協同共育,才能讓父母更像父母,老師更像老師,學生才會更像學生。
【開放辦學,構建協同育人朋友圈】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歸根結底,就是培養一個幸福、完整的人,不斷把一個人鍛造成更好的人。要鍛造出一個更好的人,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責任。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白芸説,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家校合作過程中應當有邊界意識,區分責任主體,而責任邊界不清普遍表現為學校單方面主導、家長缺位或被動配合、家長過度干涉。心理學博士張驍謹認為,在家校社協同中直面問題和挑戰是首要的,必須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理解的紐帶。長寧區新涇鎮社會事業發展辦公室主任曹瀛毅從社區工作者的角度提出,為社區青少年營造更美好的學習生活空間。
“我並不認為人生是一場跑步比賽,既不是短跑,也不是長跑,更不是比賽,因為人生有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方向,沿路有不同的風景。”適存小學三年級學生閻靖媛爸爸以培養孩子的跑步習慣為例,分享了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的經歷。“不論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努力先成為這樣的人。”
開放辦學,要為家長打開第一扇大門,提高共育效率,還要從機制上變革,對學校家委會組織架構進行重構,確立新的家校社共育運作機制。新制定的《適存小學家委會職能部門職責》增加了4個職能部門,即組織策劃部、資源開發部、安全保障部、宣傳聯絡部,“家校共育”工作室應運而生,家長們有了自己辦公的地方。家長參與學生晨間鍛鍊、評價晨間鍛鍊效果、平安護校等,學校探索並實施“適佳”家校共育課程,通過“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家長課堂”的模式,為每個家庭建立起更親密的親子關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家庭幸福密碼”。
今天,長寧區圖書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上海動物園、人壽堂養老服務集團等首批10個適存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正式授牌。六一兒童節當天,100多位學生將到這些基地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學校通過家校社協同育人朋友圈的構建,發揮更優質的社區資源作用,拓寬育人路徑,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構建易於學生成長成才的育人生態。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許沁 圖片編輯:項建英
圖片來源:學校提供
來源:作者:許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