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黃利誼)一節課堂下來,遊戲闖關、競賽搶答、團隊合作討論、學習過程關鍵結果比較、使用“答題器”“平板電腦”回答問題……5月7日,從化區“愛種子”實驗成果展示暨工作推進會在生態設計小鎮舉行。跟我們印象中的課堂不一樣,現在在從化的校園課堂裏出現了一種叫“愛種子”的教學新模式。這種通過技術賦能的教學模式,實現“變道超車”,拉近了從化區與教育先進地區的差距,創造出了“從化經驗”。
教育改革實現破冰
“愛種子”助力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為使教育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教學改革處於相同起跑線上,“愛種子”教改模式應運而生。據瞭解,“愛種子”教學模式是在廣東省教育廳指導下,由省基礎教育與信息化研究院進行規劃與設計,歷時五年研究與驗證所構建的創新性課堂教學改革模式。作為“愛種子”教學模式實驗的省級示範區,從化區從2016年良口鎮第二小學三年級英語學科開始試行,教育改革實現了破冰,2017年11月成為廣東省“以信息技術推動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參加“愛種子”教學模式的學校由原來的4所發展到現在的62所學校,基本實現全覆蓋。
於2007年開始正式辦學的良口鎮第二小學(下簡稱良口二小)是由附近的7間學校合併而成,不同學校的教師融合,造就了教師素質的參差不齊,“愛種子”教學模式的到來實實在在改變了學校的面貌。走進良口二小的課堂,可見課室內擺桌呈現出T字形,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這裏互動。課堂上,學生們在構思巧妙的情景下跟着老師的思路走。當老師提問時,大家迅速拿起手上的“答題器”進行作答,而此時課室屏幕上會顯示每個學生是否已作答,讓每一位學生都完成了再到下一題。學生完成後,教師還能夠藉助答題器作答情況,從技術層面對數據進行全面處理和分析,使每一個學生在活動進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完成情況都變得可讀、可視、可量化,教師隨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在課堂上,記者還發現,學生的行為習慣也很有“範”。當老師講解、學生彙報和看微課時,學生們全部面向前方,腰挺直,雙手輕握放在背後;需要做紙筆練習、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時,左右兩翼的同學轉身相對,需要湊在一起時可以站起來。“學生行為規範化既能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又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實現高效的學習,突顯精氣神。”良口二小英語老師鍾華麗説。整節課堂下來,遊戲的闖關、競賽的搶答、學習過程關鍵結果比較等思想融入學與教資源場景創設裏,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正如老師們所説:“學生們想在課堂上打瞌睡的機會都沒有了。”
“愛種子”進入實驗中期階段
實現六個“不一樣”
經過近幾年的試點工作,實驗校的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非常專注,認真地跟讀單詞、跟讀課文、觀看動畫微課,積極參與互動課堂。“原來不想學、不開口、性格內向的學生,在平台資源的吸引下,開始跟着平台大聲地跟讀,認真觀看動畫微課。一部分學生的性格也得到了改善,這個變化,讓人非常驚喜。”良口二小副校長潘美好説。良口二小的改變並不是個例。目前,從化區“愛種子”教學模式已進入實驗的中期階段,實驗的成果在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層面取得了成效。“實現了“學校、學生、教師、課堂、校長、教研等六個‘不一樣’。”從化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李醒羣説。
現在,行走在校園裏,師生的精氣神煥然一新。“自主、合作、探究、敢於表達”的“愛種子”理念已深入到全體師生心中,併成為學與教的自覺行為。學生在一種自覺的、同伴互助的氛圍下進行學習,解決了農村學校學生害羞、膽怯、不敢表達、缺少創新意識和表現慾望等問題。“我們初步統計了三所鄉鎮實驗學校的學生學業抽測成績,三所學校共十八個年級,一年來與區平均成績差對比,進步的年級有十四個,一個年級持平,三個年級有所退步,説明這一模式的實施是適合我們鄉鎮學校的,模式的範式是適用的,是有利於學生的素質提升的!”上述負責人介紹,這種模式對於教師和校長來説也有了不一樣。
【來源:信息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