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在歷史的評價極高,自幼飽讀詩書,無論是政治、文學還是軍事領域都有涉獵,同時梁武帝十分嚮往佛教,平日裏燒香唸佛,而且梁武帝愛好交友,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與沈約,謝朓等文人交往密切。
梁武帝登上皇位之後,勤於政事,要求臣子直言進諫,晚年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從佛教生活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説的正是他,陳慶之就是在梁武帝身邊一步一步走向輝煌。
陳慶之家境貧困,機緣巧合之下投入到梁武帝門下,如果不是這次機會,陳慶之很可能還會在家裏種地為生,不過陳慶之身材並不高大,註定不是一個幹體力活的好手,在很多人眼裏,陳慶之根本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然而他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多方打聽,通過各種關係找到了一個蕭衍,由於蕭衍廣交好友,門客眾多,不起眼的陳慶之又如何讓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呢?陳慶之仔細思考,逐漸摸索到了蕭衍的脾氣秉性,發現這個人對文學與書法十分嚮往,尤其佛教文化。
雖然説陳慶之對佛教不太瞭解,不過對於下棋卻十分精通,得知蕭衍對下棋十分喜歡以後,陳慶之日復一日的練習棋藝,找到機會就有蕭衍切磋棋藝,蕭衍的棋癮很大,有時候一天都能不吃不喝通宵下棋,除了陳慶之陪同以外,沒有人可以堅持下去。
靠着下棋這門手藝,陳慶之逐漸成了梁武帝身邊的得力助手,梁武帝登上皇位之後,廣封羣臣,陳慶之作為心腹,18歲時受封為主書,幫助朝廷處理文書公文,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文官,然而上戰場殺敵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男兒就要建功立業,為此陳慶之買通許多大臣替他説好話,終於讓他等來了一個機會,不過這個機會足足等了二十多年,
南北朝時期政權對立,與梁朝對立的正是北魏,兩國相處還算和諧,有一天道武帝的玄孫聯合徐州刺史元法僧幾個人覺得朝廷十分苦悶,就想着自立為帝,享受一下做皇帝是什麼樣的感覺,幾個人説幹就幹,隨後起兵謀反建立的“宋”朝。
道武帝聽聞之後,十分惱火,簡直就是胡鬧,一個完整的國家怎麼可以有兩個皇帝,於是拍案而起,命令大軍討伐。
元法僧等人當即慌了神,雖説幹出了稱帝的事情,不過這幾個人的實力根本不足以與道武帝抗衡,硬拼無疑是自尋死路,於是幾個人決定投靠南面的梁武帝,梁武帝聽到有人投誠,十分高興,命陳慶之前去接應。
這是陳慶之第一次走向戰場,這個文官的命運就此改變,雖然只是名義上的統帥,然而陳慶之不在乎,只要能有上戰場機會就足夠了。
陳慶之的武將生涯就此開始,在戰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最矚目的就是率領7000餘人浩浩蕩蕩進行北伐的傳奇了。
陳慶之北伐時,首先進攻睢陽,睢陽守將多達7萬多,是陳慶之的十倍以上,雙方兵力十分懸殊,沒有人認為陳慶之可以取勝,令人沒想到的是陳慶之並沒有一絲遲疑,率領士兵不足半日就攻破了城池。
首戰告捷的陳慶之繼續進攻,面對元暉業的2萬多兵馬,陳慶之因勢利導,輕鬆攻下城池,生擒敵方守將,打出氣勢的陳慶之再次攻擊榮陽,北魏急忙排爾朱榮等人率領大軍救援。
20萬大軍將陳慶之重重圍困,很多人都認為陳慶之會選擇堅守不出,然而他卻沒有這樣做,率領4000精兵,出城迎敵,一戰打得北魏被迫遷都,陳慶之的威名成了北魏皇族的夢魘,每當提起這個名字,都會心驚膽顫。
陳慶之作戰的時候,喜歡穿着白色長袍,因此被人稱作“白馬探花”,當時有歌謠稱讚:“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雖然只有幾千士兵,卻在他的手下勢不可擋,接連攻陷北魏32座城池。
與著名的軍事天才相比,40歲才上戰場的陳慶之無疑是“老邁之軀”了,然而他卻以驚人的天分,在戰場足足打了15年之久。
《梁書》中説道:“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衞、霍之亞歟。”“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可見古人對陳慶之評價極高。
南梁皇帝稱讚陳慶之“本非將種,又非豪家”,15年軍旅生涯中,陳慶之先後參與大小戰役47次,多數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鬥,陳慶之雖然不是項羽那樣的蓋世英雄,甚至一些史書中記載陳慶之體力極差,沒有絲毫武力。
就是這樣一個體弱多病的人,又是怎樣應對北魏數十萬兵馬的呢?總結來説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陳慶之雖然體力弱,卻善於帶兵,同時十分關懷屬下,久而久之使得陳慶之的部隊上下一心,作戰的時候可以凝聚成一股力量,因此陳慶之取勝的首要原因就是能籠絡士氣,獲得士兵們的信任與支持,經常與士兵同吃同住,將士們都願意追隨在他身邊。
雖然只有不到一萬人,但是陳慶之軍隊的士氣無人能敵,這樣一支不可阻擋的虎狼之師,在南北朝打出了威名。
在就是陳慶之富有謀略,軍事才能出眾,許多時候可以依據戰場形勢作出準確的判斷,這也是讓士兵們信服的重要原因,史書雖然沒説過陳慶之有過高人指點,只知道他十分愛下棋。
年輕時經常與梁武帝切磋棋藝,20多年的時間裏進步頗大,仔細想想,棋盤上的爭鬥不就是另一個戰場嗎,通過圍棋的廝殺,陳慶之找到了攻防道理,並且運用到實戰中去,在那個分裂爭鬥的年代,陳慶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實在是不容易。
很多人看來,陳慶之接連擊敗北魏數十萬兵馬,靠的不僅僅是強攻,更多的是謀略,不足4個月的時間內,拿下北魏32座城池,這種戰績試問還有誰能做到。
因為出色戰功,陳慶之被後世稱為“古代五大名將”,陳慶之與其他人不同,有自己獨特的作戰理念,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選擇正面交鋒,仍然能勢如破竹,反殺敵軍。
陳慶之作戰幾乎都是正面交鋒,再加上陳慶之身形瘦小,作戰風格卻大不相同,戰場上攻勢迅猛,這種反差更加體現出陳慶之的傳奇經歷。歷史上的陳慶之更像一個“軍師”,指揮過的戰鬥,或多或少影響了歷史走向,直到今天,他所留下來的的軍事思想仍然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