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中日之戰不可避免,清政府為何視日本為友邦?
文/文定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早在隋唐時期就建立了密切關係。從徐福東渡的傳説,到日本至今仍沿用的漢字,都説明中國曾經對日本發生過巨大影響。在華夷秩序影響下,中日兩國的發展走向有着許多相似之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中葉。那時,歐美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美國,基本完成了近代工業化歷程,開始大規模向海外擴張,以尋求更多的殖民地原料市場與商品貿易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同處東亞地區的中國和日本難免受到西方列強的威脅,維持兩千年之久的華夷秩序必將解體。
1840年,以鴉片戰爭為標誌,英國的炮艇叩響了中國的大門。當時主政中國的清廷,未能抵擋英國的堅船利炮,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武器窳劣固然是中國失敗的一個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一個開始走向沒落的封建帝國,無論它如何努力,都難以抗拒新興的資本主義主宰世界的潮流。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割地、賠款、開放口岸。不久,美國、法國、比利時、瑞典等西方列強效仿英國,也先後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漸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和中國一樣,日本也很快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裏率領艦隊,駛抵日本江户灣的浦賀港,通告日本幕府,要求日本開港通商。由於佩裏率領的艦船是黑色的,該事件在日本被稱為“黑船事件”。事件的結局與鴉片戰爭一樣,日本幕府最終只能屈服。1854年,日美簽訂了《和好條約》,通過這一條約,日本被迫開港,美國在日本享有最惠國待遇。此後,英、法、俄、荷等西方列強步美國後塵,逼迫日本政府與它們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開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然而,面臨着相似的命運,當時的中日兩國的統治者卻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兩國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先説中國。中國是世界上封建制度形成最早且封建制度最完善的國家。在歷史上,中國創造過許多人類文明,並以此導引過人類的進步。但是,也正是由於封建制度的完善,使得資本主義很難在它的內部成長。最終,鴉片戰爭中止了中國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如何適應新的世界,對於一貫閉關鎖國、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來説,是嚴重的考驗。
然而,儘管當時中國已經有了“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先哲,但遺憾的是,主政中國的清王朝仍然抱殘守缺,不肯從制度上革舊布新。在此狀態下,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目的“洋務運動”,最終未能使得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從此,中國從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封建國家,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不斷地割地賠款,不斷地經濟侵襲,使中國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成為任列強瓜分強食的俎肉。
再説日本。同樣遭到列強侵略的日本,選擇了與中國不同的應對之策。“黑船事件”對日本國內社會各界產生了巨大震動。與中國不同的是,面對列強的“船堅炮利”,日本並沒有過多地考慮“師夷長技以制夷”,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對西方何以會“船堅炮利”產生興趣,並對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開始探討如何對日本進行改革。
幾乎與中國“洋務運動”同時,1868年明治天皇政府成立後,宣佈廢除幕府制,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新的中央政權。此後,明治政府開始對內政、外交、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逐漸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的明治維新。此後,明治政府制訂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目標,而把“脱亞入歐”作為實現這些目標的基本國策。明治維新後,日本在短短的幾十年內積累了前所未有的國力。但島國的條件限制了日本的發展,於是,日本開始效仿西方列強,對外擴張的野心日益膨脹。
野心的種子就此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