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5分)( )

A.《南鄉子》中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與《永遇樂》中的“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內容和情調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B.《南鄉子》“千古興亡多少事”中的“千古”與《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千古”意義相同,都是“久遠的年代”的意思。

C.《南鄉子》中的“曹劉”指曹操和劉備。《永遇樂》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佛狸”是他的小名。

D.下片中詞人極力讚頌孫權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功績,流露出自己內心的愧疚之情。

2.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10分)

1.[解析]D項,“流露出自己內心的愧疚之情”錯,抒發的是詞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

2.本詞借登亭遙望中原追憶三國時期孫權舊事,含蓄地諷刺了南宋統治者的昏庸和軟弱無能,抒發了詞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

註釋

南鄉子:詞牌名。

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在今鎮江市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望:眺望。神州:這裏指中原地區。

北固樓:即北固亭。

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長、久遠。

年少:年輕。指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兜鍪(dōu móu):指千軍萬馬。原指古代作戰時兵士所帶的頭盔,這裏代指士兵。

坐斷:坐鎮,佔據,割據。東南:指吳國在三國時地處東南方。休:停止。

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曹劉:指曹操與劉備。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雄壯威武 ,喟然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譯文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佔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説:“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鑑賞

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此詞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拾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飽含着濃濃的愛國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藴含着對苟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憤懣之情。全詞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融化古人語言入詞,活用典故成語;通篇三問三答,層次分明,互相呼應;即景抒情,借古諷今;風格明快,氣魄闊大,情調樂觀昂揚。

作者下筆前首先用了一個設問,然後自問自答:日夜想往的中原故土在哪裏呢?於今能收入眼底的,只有北固樓的山光水色。短短兩句,作者憂國憂民之情如同熱浪撲向讀者,他那佇立樓台遠眺中原的形象,也像浮雕一樣在讀者眼前浮現。接着,作者俯瞰日夜奔流的長江;追思像江水東流、一去不返的“千古興亡”事,詠古嘆今,抒發自己對中原故土的深切眷念,把難以言表的複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悠悠”兩個疊字,通俗無奇,但意境卻十分深邃。

作者當時所處的京口(即鎮江),曾是三國時孫權的吳都。詞的下闕,作者觸景生情,想到了歷史上的這位少年英雄。“年少萬兜鍪”意為年少的孫權統率大軍。然後引入“天下英雄誰敵手”,在對孫權的深情歌頌中,表現了自己懷才不遇、身不由己的鬱憤心情。”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是曹操讚歎孫權(字仲謀)時説過的話。曹操統一北部中國後,揮戈南下,直取荊州。當時荊州牧劉表(字景升)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然而,號稱有八十萬大軍的曹操卻屢遭孫權打擊。曹操喟然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之子若豚犬耳!”運用典故,借古喻今,是辛棄疾詞作的一大特色。作者把曹操對孫權的讚語引進作品,通過對孫權、劉琮的一褒一貶,表達了自己抗金救國的政治主張,批判了昏庸無能、不戰而屈的南宋統治者。

這首洋諡着愛國激情的詞,風格既明快又含蓄。開頭情調顯得有些傷感,後闕卻氣概昂揚,尤如奇峯突起,體現了辛棄疾詞作豪放不羈的氣魄,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6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