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敢於在生活中“求變”“進取”,總歸是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的。誰的人生又是能預先規劃、制定好的呢?
今年26歲的李先俊近日入學後,與新生們一起在操場上參加軍訓。從重慶大學畢業4年後,李先俊今年重新高考,以超本科線62分的成績被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學專業錄取。
這條消息出現後,很快就上了熱搜榜。廣大網友對這位年輕小夥的選擇,並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認為只要當事人覺得開心、快樂,就算本科畢業後再去讀專科,有何不可?但也有人認為,當事人不僅在人生旅途上走了彎路,還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
其實,在討論他的選擇之前,部分網友似乎並沒有細讀新聞文本。報道中提到,李先俊曾和家人約定,“每年寒暑假,要麼去父親的診所裏學習,要麼到爺爺那裏學習”。也就是説,中醫學是小夥家的傳統家業,很明顯,比起和此前本科學習專業並不匹配的工作,繼承家中父輩畢生從事的事業,不僅更保險更可靠,也更有利於發揮他的才能。
進一步説,李先俊的人生經歷並不具備一般意義上的普遍性。一般人在讀完本科4年後不太會選擇再去讀專科,這不是純粹的人生選擇問題,而是事關生活中有沒有“退路”,有沒有“保底”的現實問題。從這個角度講,李先俊選擇讀專科對其本人的意義,遠大於輿論場上言不及義、七嘴八舌的討論。
不過,值得玩味的是,為何類似新聞只要一出現,就一定會得到網友的高度關注?所謂高學歷人才“低就”的故事,好像總能擊中公眾的“痛點”。這不光是新聞本身所具有的“熱搜”體質問題,更涉及到了當下潛藏着的某種社會心理。
公眾對高學歷人才找不到好工作的新聞很是關注,是因為內心隱隱有着向下滑落的擔心。本科畢業後再讀專科的小夥,似乎暗合了人們對“人生路向下”的擔心。與其説人們是對新聞當事人表示關切,不如説是大家都在有意無意間把自己的人生,投射到了當事人的經歷之中。這種抽象的“聯想”,觸動了很多人的內心,這才是此類新聞總能上熱搜的根本原因。
互聯網輿論場的開放性和匿名性,給了網友發表觀點和意見的自由,卻也默默助長了某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自負”。更通俗地説,就是很多網友所批評的“爹味”。不管新聞中的當事人做出了什麼樣的人生選擇,最終的結果都會由本人來承擔。不管是苦是甜,其中的滋味也只有本人最能體會。但就如不久前女研究生選擇休學待產的新聞一樣,總有人忍不住站出來指指點點,迫切地想要充當別人的“人生導師”。
説到底,李先俊讀本科後再讀專科到底對不對,這個問題也只有他自己能回答。況且,這個問題目前也不可能有答案,或許要在十年、二十年後,當他回望這段人生經歷,才能有一個更理性和全面的總結。既然連他自己都還答不上來,部分網友們又何須為此爭吵不休呢?
儘管,中醫學是李先俊家庭的傳統,也能為他今後的就業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但不得不説,要做出這個決定,仍然需要不小的勇氣和魄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年輕人敢於在生活中“求變”“進取”,總歸是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的。誰的人生又是能預先規劃、制定好的呢?如果連年輕人都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循規蹈矩,稍微有一點“越軌”就要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這顯然不利於整個社會發展的活力。因此,不妨給李先俊一點寬容和理解,天高任鳥飛,今後的路對他來説,還長着呢。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餘曉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