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開菠蘿財經(ID:kaiboluocaijing) 作者:吳嬌穎 編輯:金璵璠
網紅“醫美面膜”,即將迎來第三個IPO。
5月5日,鉅子生物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高盛、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鉅子生物手握“可復美”“可麗金”等8個品牌,主打品牌“可復美”是“醫美面膜”的代名詞,“可麗金”則主攻中高端功能性護膚品。
與此前爭奪“醫美面膜第一股”的創爾生物、敷爾佳相比,“可復美”母公司鉅子生物來頭要大得多。2000年誕生於西安的鉅子生物,手握重組膠原蛋白和人蔘皂苷兩大核心生物活性成分,產業鏈覆蓋核心原料和終端產品,是全球最大的重組膠原蛋白生產企業之一。
與此同時,“醫美面膜”的行業暴利、市場混亂和問題隱患,也都集中體現在這家並不年輕的“網紅”公司身上。
在成本控制和規模優勢下,鉅子生物的毛利率高達87%,2021年,年入15.5億、砸3.5億做營銷,還能淨賺8億。與創爾生物、敷爾佳類似,鉅子生物前期靠微商起家、後期找主播帶貨,憑藉龐大的經銷商羣體搶佔市場份額後,把錢砸到線上做營銷,但在高利潤的驅動下,它們做到了“讓網紅給品牌打工”。
不過,站在IPO門前,鉅子生物也逃不了“醫美面膜”向來被質疑的幾大問題,比如被指價格高、功效差,是不是“智商税”?以“醫美”之名賣化妝品,是否涉嫌虛假宣傳?“械字號”產品監管趨嚴,未來高利潤模式能否持續?
在鉅子生物之前,創爾生物和敷爾佳都曾在上市路上遇阻。創爾生物率先於2020年交表,2021年因財務資料過期兩度被中止審核,在折戟科創板後改道北交所。去年遞交招股書的敷爾佳,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並於今年1月更新招股書,繼續IPO之路。
如今,前者一個雖已上市但股價“跌跌不休”,一個仍在創業板門外徘徊,不知是否會影響後來者鉅子生物的上市之路?
年入15億、淨賺8億,
“醫美面膜”有多暴利?
眾多周知,化妝品是個高毛利行業,近幾年,頭部上市公司的銷售毛利率都在60%以上,主打功能性護膚的貝泰妮、華熙生物毛利率更是高達近80%。
在創爾生物、敷爾佳接連衝擊IPO後,“醫美面膜”,一個更加暴利的功能性護膚細分賽道浮出水面。招股書顯示,2018年以來,敷爾佳毛利率水平在77%左右,創爾生物過去五年的毛利率在79%-84%上下浮動。
相比之下,手握“可復美”和“可麗金”兩大品牌的鉅子生物,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招股書,2019-2021年,鉅子生物的毛利率分別為83.3%、84.6%和87.2%。
鉅子生物主要財務比率
來源 / 招股書
如此高的毛利率,是怎麼來的?
與華熙生物類似,鉅子生物在膠原蛋白領域也掌握着從原料端到終端產品的全鏈條,其在西安設有兩個工廠,不僅能自主生產重組膠原蛋白,更有多達11條功效性護膚品生產線和6條醫用敷料生產線。到2021年,鉅子生物的重組膠原蛋白產能為10880kg/年,利用率83.5%。
鉅子生物能拿下重組膠原蛋白這一核心生物活性成分原料,功勞在“老闆娘”。
鉅子生物執行董事兼首席科學官範代娣,是中國第一位生物化工專業女博士。2000年,其團隊成功開發重組膠原蛋白技術,在此基礎上,鉅子生物得以自主生產四種重組膠原蛋白,通過不同組合添加生產出多種醫用敷料和護膚品,據企業宣稱,具有皮膚修復及補水保濕、鎮定舒緩等功效。
“面膜類產品除了極少量的核心原料,80%以上的成分都是水,成本微乎其微;再加上生產基本採用全自動線、不需要人工,產能又高,利潤自然非常高。”化妝品從業者阮溪向開菠蘿財經解釋。
配方在手、自產自銷加上規模效應,讓鉅子生物得以最大程度控制成本。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其原料採購、製造費用及物流等方面的銷售成本僅分別為1.6億元、1.8億元、2億元,營收卻高達9.6億元、11.9億元、15.5億元。
近三年,在原料成本漲幅不大的情況下,憑藉“醫美面膜”的風口,鉅子生物賺得盆滿缽滿。
鉅子生物旗下“可復美”系列產品
來源 / 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其營收增速最快的業務是2011年推出的品牌“可復美”。“可復美”擁有30個SKU,包括三款註冊為醫療器械產品的醫用敷料,即所謂的“醫美面膜”,產品零售價在99元-459元之間。
2021年,鉅子生物超五成的營收來自“可復美”,達到9億元,同比增長114%,對比2019年更是翻了三倍。該品牌一款官方售價約40元/片的類人膠原蛋白敷料,在2021年售出超1210萬盒。
鉅子生物旗下“可麗金”系列產品
來源 / 招股書
2009年推出的中高端功能性護膚品牌“可麗金”,是鉅子生物的第二大營收來源。“可麗金”擁有60個SKU,零售價區間在109元-680元。天貓旗艦店顯示,一款基礎保濕面膜的官方售價約為25元/片。
2019年,“可麗金”為鉅子生物貢獻了超50%的收入,達到4.8億元左右。但在2021年其營收不增反降,被“可復美”超越,當年5.3億元的收入佔總營收的約34%。
高營收、低成本和高毛利下,“醫美面膜”企業的淨利率,也要遠高於一般化妝品企業。
據招股書透露,鉅子生物近三年的淨利潤分別達到5.75億元、8.26億元和8.28億元,淨利率分別為60.1%、69.4%和53.3%。此前IPO的敷爾佳,2019年和2020年分別營收13.4億元和15.8億元,淨利潤也有6.6億元和6.5億元,淨利率超40%。
阮溪認為,鉅子生物、敷爾佳們之所以能通過“醫美面膜”瘋狂吸金,除了具有原料和配方優勢,還與其早期拿到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資質有關。
據她介紹,根據我國相關規定,醫用敷料屬於醫療器械範疇,按照風險程度分三類管理,第二類和第三類需要進行產品註冊,第一類實現產品備案管理,有“械字號”標識;而除此之外的功能性護膚品,則標識為“妝字號”。
而在我國,有資質生產“械字號”醫用敷料的企業並不多。“以前有些品牌會鑽漏洞‘套證’,找有資質的生產企業代工,但現在新規對化妝品特證產品管理更加嚴格,新品牌既不能再‘套證’,也很難拿到醫療器械類生產許可證。”在阮溪看來,這也加大了“醫美面膜”的市場集中度。
微商起家、主播帶貨,
怎麼做到“讓網紅給我打工”?
“醫美面膜”的走紅,其實也就是近五年的事情。
消費者小南曾經是“醫美面膜”的瘋狂愛好者,“第一次用是2017年,當時因為臉部發炎去醫院,皮膚科醫生給我開了一支藥和兩盒面膜,快200元一盒,特別貴。”使用後,小南感覺,這種名為“醫用敷料”的面膜,似乎的確比日常面膜修復效果更好。
當時,她發現,這種被稱為“醫美面膜”的產品,不用去醫院也能買到,價格還更便宜。“很多微博博主、朋友圈微商一邊種草一邊組織團購,幾乎市面上所有的品牌都能以5-7折甚至更低的價格買到。”據小南統計,在2017年到2019年,她通過朋友圈的護膚品代購,購買過可復美、敷爾佳、創福康、芙清等多個品牌的面膜不下200片。
那幾年,正是“醫美面膜”生產企業瘋狂擴張、搶佔市場份額的階段。無數的微商和代購,為它們建立起了一套龐大的經銷體系。
以鉅子生物為例,截至2021年底,其在全國共有406家經銷商,通常是專門從事醫用輔料銷售或者護膚品銷售的企業,主要面向個人消費者、醫院、診所、連鎖藥房、化妝品連鎖店及連鎖超市銷售。招股書稱,經銷商可以讓其產品滲透至更廣闊的用户羣體,增加市場份額,提高品牌知名度。
鉅子生物銷售模式 來源 / 招股書
敷爾佳的經銷模式更加粗放,除了面向美容機構、整形機構等終端渠道的經銷商, 2018年,其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建立了分銷聯盟系統平台,自然人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即可註冊,通過後可具備經銷資質,部分產品還有返利獎勵。
不過,阮溪告訴開菠蘿財經,這兩家公司在直接對接生產商家的一級經銷商以下,還會層層發展出多個等級和規模的分銷和代理。“一級經銷商從廠家拿貨是有采購量或者銷售指標的,他們必須發展更多下線,滲透到更多消費者,才能把東西賣出去。又因為產品利潤高,想賺錢來做代理的人也很多。”
正是這樣龐大的經銷商網絡,給生產廠家帶來了巨大的營收。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鉅子生物來自經銷商渠道的收入分別為7.6億、8.6億和8.6億,佔營收約80%、72%和56%;敷爾佳2018-2020年的線下經銷收入,佔比分別高達88%、77%和71%。
生產商賺夠了,經銷商和代理們卻未必賺錢 。“一般來説,代理要從上級經銷商處拿貨,都是有起批量的,但是幾乎不太可能拿多少賣多少。”醫美行業從業者趙傑告訴開菠蘿財經,他的做“醫美面膜”代理的朋友,幾乎所有人家裏都有一堆囤貨,“可能產品效果並沒有宣傳中那麼好,復購率低、獲客難。”
龐大的經銷模式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價格體系的混亂和假貨的泛濫。“每個經銷商和代理的進價都不一樣,拿10萬元的量和20萬元的量,肯定不是一個價格;進價不同,售價也就不同。”在趙傑看來,這一品類幾乎沒有控價可言。
而隨着直播電商的興起,“醫美面膜”生產商們,也開始瞄準流量紅利。
近幾年,可復美、敷爾佳等品牌紛紛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台開設旗艦店,併入駐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興社交平台。新消費時代“主播帶貨+KOL種草+明星代言”的新型打法,讓“醫美面膜”進入了自己的“網紅2.0”時代。
李佳琦帶貨、博主們種草
來源 / 小紅書、抖音截圖
為了繼續“網紅”之路,鉅子生物沒少花錢。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鉅子生物的銷售及經銷開支飛速增長,從0.9億元增至3.5億元,其中,平台營銷費、平台服務費和KOL合作費等線上營銷開支佔比也在逐年提升,從2019年的68.7%增至2021年的88.5%。
敷爾佳和創爾生物,同樣也從2019年開始銷售費用飛漲。敷爾佳2019年和2020年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2億元和2.7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的費用比2018年全年還多。創爾生物2019年的銷售費用相比2018年翻了一倍,其中線上推廣服務費和廣告宣傳費佔到59%。
不過,“醫美面膜”網紅營銷帶來的回報率,要遠高於美妝護膚行業的一些新消費網紅品牌。
鉅子生物旗下的DTC線上店鋪營收,從2019年的1.6億元增至2020年的2.7億元;到2021年,更是翻倍到5.7億元,該渠道營收佔比大幅提升至37%,同比增速高達111%。相較而言,2021年,其經銷商渠道營收與上一年相比並沒有變化。
如此來看,暴利的“醫美面膜”,似乎一改新消費的營銷困局,做到了讓網紅給自己“打工”。
但營銷支出和營收並非總是成正比。2021年,創爾生物在支出銷售費用1.1億元的前提下,營收卻同比下滑20%至2.4億元。其在財報中解釋稱,這主要是因為公司減少了護膚品達人直播的銷售場次,同時減少產品銷售平台站內推廣的費用投入,而品牌宣傳推廣的投入短期內未奏效。
網紅營銷並非一勞永逸,在這一點上,創爾生物2021年報算是發出了一個警報信號。
隱憂不斷:
功效沒實證、宣傳涉虛假、難逃被嚴管
看似賺錢狠,但所謂的“醫美茅”背後,實則隱憂無數。
首先,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宣傳嫌疑。
多位化妝品行業和醫美行業從業者提到,目前市面上統稱的“醫美面膜”,並非都有“醫用”屬性,而是包括“械字號”的醫療器械類產品和“妝字號”的護膚品兩類。更有同一品牌的兩類產品名稱非常相似,一般消費者在購買時很容易混淆。
例如,敷爾佳旗下醫療器械類產品僅有4種,在售的“敷爾佳透明質酸鈉修護貼 (白膜) ”和“敷爾佳透明質酸鈉修護貼 (黑膜) ”,就屬於“妝字號”產品,名稱卻與其“械字號”的“醫用透明質酸鈉修護貼”極其相似。而李佳琦因不銷售醫療器械類產品,其直播間大賣的積雪草舒緩修護貼等產品,都並非“械字號”。
左為“妝字號”產品,右為“械字號”產品
來源 / 天貓旗艦店截圖
鉅子生物旗下“可復美”的“械字號”醫用敷料僅有3款,包括兩款面膜狀和一款乳液狀,其中一款宣稱“第一類醫療器械”的“液體敷料”,根據國家藥監局最新規定,實際上已不屬於“械字號”。其他在售的“戰痘膜”“燈泡膜”“小水膜”,也都是“妝字號”的普通面膜。
易觀分析醫療健康行業分析師張競文向開菠蘿財經表示,從合法合規性上來説,“醫美面膜”概念既沒有明確定義,涉嫌虛假宣傳、過度宣傳的問題,面臨監管風險。“有了‘械字號’背書,消費者更願意為‘醫’字買單,相比於醫美項目,所謂的‘醫美面膜’使用更方便,價格更實惠,而相比於普通面膜效果彷彿又更好。但實際是否具有改善肌膚問題的效果,尚沒有臨牀數據。”
其次,是“薛定諤”的功效。
過去幾年,“醫美面膜”一直不乏行業內外關於“智商税”的討論。上述從業者向開菠蘿財經表示,所謂“醫美面膜”更多地只是一個宣傳噱頭,實際功效因人而異。
“大部分面膜只能起到單純保濕作用,所謂的醫美術後修復效果,是因為醫美后肌膚更需要最簡單的成分來保濕鎮定,而‘醫美面膜’恰好符合了這樣的需求,讓肌膚恢復基礎水分,且安全性更好。”阮溪解釋道。
在創爾生物、敷爾佳、鉅子生物接連衝擊IPO後,對“醫美面膜”的技術含量的質疑更是不斷。直接原因是,與暴增的營收以及水漲船高的營銷成本相比,這些所謂“生物科技”企業的研發費用,可以説是少得可憐。
鉅子生物研發成本構成 來源 / 招股書
最新遞交招股書的鉅子生物,2019-2021年,研發費用分別為1140萬、1338萬和2495萬,僅佔營收的1.2%、1.1%和1.6%。2017-2020年,創爾生物每年的研發費用基本維持在年營收的5%-6%,到2021年,才增至9%。
2018-2020年,敷爾佳每年的研發費用分別只有31萬、60萬和148萬,僅佔年營收的0.08%、0.04%和0.09%。更讓外界意外的是,截至2021年3月底,公司研發人員僅有2人。
敷爾佳曾在招股書中解釋稱,研發費用少,是因為大多數產品是基於原材料成品進行的配方、配比及原材料選擇方向的研究,無需投入大量研發設備和研發人員。
“過去,這些企業可以説是‘一招鮮吃遍天’,只要掌握了核心成分,推陳出新並沒有什麼技術門檻,賣得最好的仍是最初的爆款。”阮溪稱。
炒得火熱的“醫美面膜”,如今正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開菠蘿財經注意到,去年底,國家藥監局發文,在《一類醫療器械產品目錄》中刪除“液體、膏狀敷料”相關條目;另外,“成分不具有藥理學作用、所含成分不可被人體吸收的液體、膏狀敷料 (不包括凝膠) 擬均按照II類器械監管”。這意味着,“械字號”的醫用敷料產品拿證門檻將更高、監管將更加嚴格。而且,大量“妝字號”產品不能再打“液體敷料”的擦邊球。
張競文認為,短期來看,監管趨嚴下,“醫美面膜”的宣傳方向和定位會更規範化、理性化,如果要堅持“械字號”的醫用敷料產品相關定位,必然面臨產品資質的門檻,這對於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研發投入會有更高的要求。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阮溪、小南、趙傑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