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為“雙減”賦能

■教指委專家談“雙減”

從外部表象上看,“雙減”政策叫停了追逐考分、比拼培訓所引發的劇場效應和亂象。那些把加大作業量和參加校外培訓等同於增加教育投入的觀點,與教育原本的育人目標背道而馳。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的重大貢獻雖然體現在提出“因果關係分析的研究方法”,但是研究主題正是教育投入與回報的因果關係。研究發現,只因幾分之差而入讀普通中學的學生,與精英中學求學者相比,在大學入學考試時的成績並無明顯差異;同樣只是多考了幾分入讀名校的學生,與選擇普通高校就讀的學生,在未來收入上也沒有顯著差別。

從內在原因上看,“雙減”政策是在科學研判我國人才培養戰略的前提下,對教育功能達成全社會共識的國家導向。對家庭而言,教育被寄予實現階層穩定或上升,達成個人和家庭美好生活的希望;對於社會而言,教育為各行各業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優秀專業能力的從業者;對於國家而言,教育要為祖國培養大批能適應21世紀全球化生存和競爭所需的創新型人才。教育的質量,是影響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因此,“雙減”政策看似從減量減負入手,但是小減法背後是一場關乎家庭重心、社會發展、國家命運的大運算。

要推進“雙減”政策落地,離不開全社會多系統的科學統籌、組合發力,但更需要教育系統先從內部做起,充分把握傳統教育優勢與新興技術力量,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等視角通過教育信息化賦能,加速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改革進程。

從宏觀視角的城鄉均衡發展來看,我國不同地區,尤其是城鄉差距會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這就需要正視信息技術的“雙刃劍”現象,努力縮小技術可能加劇的城鄉數字鴻溝。“雙減”政策下,教育信息化應該更加着力於農村地區的教育提質。在課內教學提質上,繼續發揮以“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為代表的系列教育信息化項目的作用,保證國家課程開足開好,教育資源實用好用。在課後服務提質上,鼓勵科技館博物館等教育場館、少年宮美術館等校外教育機構、社會辦學力量、公益組織、志願者團隊等,通過信息技術支持的雙屏互動、雙師教學、機構聯盟等方式,深入到農村地區,不僅讓師生們在教育教學中有實際獲得,還要積極參與到優質資源創生的過程中。只有縮小數字鴻溝,打破城鄉教育壁壘,教育信息化方可賦能教育均衡發展。

從中觀視角的學校特色發展來看,教育均衡並非追求千校一面,而是要各具特色。“雙減”政策下,學校一方面要夯實傳統辦學優勢,另一方面要挖掘信息化賦能所激發的辦學新形態新格局,善於發現機遇,走出特色發展之路。比如,以STEA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項目式學習、信息化鄉土課程、數字化校本課程等為抓手,讓一大批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中小學、校長、教師湧現出來,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從微觀視角的課堂深度發展來看,“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應用與學科教學不能再是“平行線”或“兩張皮”,而是要通過信息化教學模式創新,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的深度學習。比如,單個課時內技術支持的情境創設、學情分析、重難點突破、自主探究、協作學習、評價反饋等,單元教學中技術支持的問題分析、持續探究、綜合解決等,均是信息化賦能課堂深度發展的切入點,使課堂成為“雙減”政策取得實效的主陣地。

(作者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信息化教學專委會委員、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07日第2版

作者:孫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6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信息化為“雙減”賦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