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環繞火星獲得成功,“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採樣,“奮鬥者”號完成萬米載人深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加速發展,科研領域捷報頻傳。創新加速跑的同時,教育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首次突破4萬億元,佔GDP比例為4.04%,連續8年保持在4%以上;2016年—2019年,年均增長8.2%。
數據展現跨越: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3年的1.18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21萬億元,基礎研究經費從2013年的555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6億元,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從2013年的746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2萬億元。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實力躍上新台階,在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進一步凸顯支撐引領作用。
科技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民生福祉改善。5G加速商用,北斗導航衞星全球組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廣泛應用……此外,圍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強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在藥物、疫苗、檢測試劑等領域取得一批務實管用成果,有力支撐全國疫情防控。科技扶貧取得顯著成效,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
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釋放創新潛能。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基本建立,科技人才發展形成新機制,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湧現,一批優秀科學家榮獲國際重要獎項,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嶄露頭角。國家科技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加大對青年人才、一線科技人才、企業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在教育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2019年5月控輟保學台賬建立時的60多萬人降至682人,其中20多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性地解決了“有學上”問題,教育公平實現了新跨越。
“‘築夢計劃’讓我圓了北大夢。”得益於專項招生計劃,遼寧省建昌縣井龍溝村的朱國營成為縣裏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十三五”期間,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累計達到52.5萬人,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走進高等學府。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教育公平的陽光灑向每一個孩子。目前,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持續推進,24個大城市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98.6%。2019年底,30.9萬所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要求,佔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99.8%。
在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林西鎮寄宿制小學,每個教室裏都有一台液晶交互一體機,隨時可以播放課件或進行遠程教學。“大屏幕裏有城市的老師授課,他們講課很有趣。我特別喜歡現在的每一節課。”學生趙子萱開心地説。
隨着網絡普及,農村孩子也能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目前,98.4%的農村學校(含小規模學校)實現網絡接入,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比例從2014年的58.2%提高到2020年7月的93.1%。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整合開發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數字資源6948個學時,與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科教材配套的資源達5000萬條。
在線教學打破了學校物理上的圍牆,形成了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的教育新形態。如今,我國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上線慕課數量增至3.2萬門,學習人數達4.9億人次,在校生獲得慕課學分人數1.4億人次。
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教師張桂梅,為大山裏的女孩打開了廣闊人生;海南大學教授張雲閣,一生願當一名思政課教師,做學生的引路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就,1732萬教師有力支撐起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5年來,中央財政劃撥獎補資金206億元,惠及中西部725個縣8萬多所學校近130萬名教師。(記者 劉詩瑤 餘建斌 丁雅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