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侃爺聊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今天趣歷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清朝時期的漢人為什麼要闖關東?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年一部《闖關東》,讓觀眾彷彿回到了曾經的辛酸歲月,對歷史、對關東都有了新的認識。對於現在人來説,“闖關東”可能只是三個輕易就能説出口的話語,但在那個年代,一旦決定“闖關東”,就意味着一種對命運的選擇:不僅要面對嚴峻的自然環境,更要時刻提防來自朝廷的迫害,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憂!因此,在人們決定“闖關東”、燃起希望的同時,也將自己置於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心中的那份糾結和苦楚是我們根本無法體會的
那麼當時要闖的“關東”具體是指哪裏呢?説白了,關東指的就是現在的東三省,因為其在山海關以東而得名。
關東和大清之間淵源頗深,嚴格講,關東算得上是大清的“發源地”和“根據地”,故而,在大清歷代統治者、尤其是前期統治者眼裏,那裏屬於滿洲人的“聖地”,是不允許漢人前往的。
那關東以前就很繁華嗎?不,關東地區天氣寒冷,本就人煙稀少。在明清交替時,又飽受戰爭之苦:明朝後撤會燒燬沿途村莊,清兵攻下城池又提倡“屠城”。因此,不是迫於無奈,中原地區的人們很少有人會想到那裏去生活。但那裏也不是一無所有,富饒的人蔘、貂皮、鹿茸等特產還是能夠吸引商販前往,這就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有商機就有利益,也就會有不顧清廷禁令、鋌而走險的人,這就是最早的“闖關東”
大清對於關東的態度有過幾次大的起伏:
·順治十年,順治皇帝專門下詔,招撫流民來開墾關東,並頒佈了一系列條例,各地生活落魄的窮苦百姓紛紛前往。這是“闖關東”的第一次高潮;
·然而,到了康熙七年,清政府宣佈關閉山海關,順治時期的所有政策都宣告終止。值得一提的是,朝廷不但禁止流民進入,而且還下達了“逐客令”,讓漢民離開。雍正時期也秉承了這一觀點,但是,往往都是睜隻眼閉隻眼,沒有太嚴苛地追究,對於那些偷盜人蔘的人,也是網開一面;
·到了乾隆朝,這一禁令再次升級,而且乾隆皇帝還為漢民制定了離開的時間表,若有抗旨不遵者,就直接下獄、甚至就地處決;
清廷為什麼要禁止漢民進入關東?
一:保存習俗。
在大清進入山海關後,滿文化幾乎被漢文化所吞噬,統治者認為只有關東地區尚且沒有受到影響,所以,想讓這個地區保留滿洲人的生活習俗;
二:保存資源
清廷也知道關東地區資源豐富,在他們看來,這些資源應該屬於那些留守的滿洲人,如果繼續讓漢人存在,勢必會造成過度開發,這不符合滿人的利益;
在幾位皇帝中,乾隆時期的政策無疑最為殘暴。乾隆上任第一年,就對鬆懈的封禁政策收口。
首先,他下令停止往東三省發配漢族人犯,管你幾級官職還是下等賤民,統統改發煙漳之地,也不管條件惡劣能否生存,反正東三省你別去,容不下你。光改發人犯還不放心,還得改建制,加強邊卡的軍事力量。第三年,降旨把包括威遠堡在內的六個關口的文官改成武職。乾隆皇帝的緊箍咒一道接一道,第三道,應刑部右侍郎韓光基、工部右侍郎索柱等人請求,諭旨山海關官兵,嚴查出入關的閒散人等。第六年,下令嚴禁吉林等處的八旗官兵招募流民耕種。
乾隆繼承了皇太極式的行事風格,對查辦流民不利的官員果斷制裁,而且出手生猛,被降職調任或卸任的官員一個接一個。奉天府尹霍備,因核查四萬七千餘口流民出關案責任心不強,敷衍懈怠,“請將霍備解任來京,交部議處。”這位奉天府尹是省級高官,還有倒黴的吉林界內的武將,因禁止流民不利而步了霍備後塵的人不在少數
由此可見,當時的“闖關東”其實是在拿生命冒險。可笑的是,乾隆皇帝的禁令是為了保障關東不受漢文化侵蝕,而他本人卻在漢文化的薰陶下成為“書畫大師”。
歷史的車輪一直是向前的,1860年,咸豐帝徹底放開了“闖關東”的禁令,讓出關謀生成為一種合法行為,這才又一次掀起了“闖關東”的浪潮,從而也推動了東北地區的全面發展,就這一點來説,咸豐皇帝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