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看過《三國志》的明眼人都會發現,赤壁之戰中,東吳付出最多,結果得到的卻最少,而劉備付出的不算多,反倒是在赤壁之戰後獲利最大的。
當時荊州地盤除了江北的地盤被曹操佔據之外,其他大多數地盤都為劉備所實際控制,美其名曰跟孫權借的,孫權得到的就是一紙空頭支票。
天天追着劉備的屁股要債,後來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歸還荊州才被提上議程,一直到赤壁之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在劉備與曹操爭奪關中之時,劉備才將長沙郡、桂陽郡以及江夏郡劃給孫權,以防止孫權在荊州的問題上與劉備開戰。
話説回來了,既然費力不討好,孫權為何要與劉備聯盟抗曹呢?
正常來説,多一個盟友多一份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是制勝的重要法寶,從這個角度來説,劉備雖然人馬不多,卻是堅定的抗曹勢力,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是否結盟的問題上,主動權肯定是在孫權一方,如果孫權不想跟曹操打,那麼就不用理會劉備,如果孫權想跟曹操打,那肯定是要和劉備聯盟的。
面對曹操大軍南下的時候,孫權還是很猶豫的,曹操在赤壁之戰前,那是風光無限,早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就以一兩萬人馬擊敗幾倍於他的袁紹,從而統一北方,勢頭很猛,正因為如此,荊州之主劉表得知曹操率軍南下,急火攻心而亡,他的兒子劉琮在投降派的慫恿下直接投降給了曹操。
那是在三國時期,北方都統一了,又得了荊州,東吳和益州都是不毛之地,以這個為資本,曹操就是想要稱帝都夠資格,難免會有些驕傲,在接收荊州的時候,曹操給孫權去信説: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一份信直接引發東吳統治高層震盪,當時很多人都希望孫權投降,以避曹操風頭,當時孫權也很猶豫,畢竟這個敵人不是別人,那是曹操,那是神一樣的存在啊!
但是人都是從利己的角度來考量,江東基業是孫權的父親孫堅、兄弟孫策耗盡畢生心血打下來的,到了自己的手上,兵強馬壯的就拱手讓人,這對不起祖宗,一旦投靠曹操,自己的下半輩子會遭遇什麼樣的待遇也不好説。
最後孫權還是周瑜和魯肅的勸説下,決定憑藉長江天險與曹操一戰。
劉備如喪家之犬,被曹操一路攆來,大不了繼續往別的地方跑,而孫權不一樣,孫權沒有退路,只要他想要抗曹,就必須與劉備聯合。
然而,在聯合劉備的時候,實際上是忽視了有關劉琦的因素,在這裏有必要跟大家回溯一下荊州在劉表死後發生的劇變。
劉表在去世之前,曾經將長子劉琦安排到江夏郡擔任太守,以抵抗可能來自東吳的軍事打擊,劉表去世後,劉琮投降,劉備作為荊州勢力的反曹前沿陣地,不得不跑路,在長坂坡一戰還被曹操所擊敗,最後只能投靠在江夏的劉琦。
實際上,劉琦在劉表死後就已經上路要到襄陽去跟劉琮爭個高下,在路上碰到已經敗北的劉備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和劉備退到江夏,再圖打算。
以實力來説,江夏郡是劉琦的老巢,當時擁兵一萬多人,又有很多荊州反曹派人士的同情,政治資本很雄厚,而劉備在長坂坡敗北後,不過幾千兵馬,如果不是劉琦的江夏郡,劉備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為何在接下來與孫權的聯合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是劉備,而不是劉琦呢?
重要原因就是,孫權是不可能與劉表一族的人建立合作關係,因為孫權與劉表一系,政治怨恨太多。
孫堅依附袁術時,曾被袁術派遣到荊州進攻劉表,後被劉表部將黃祖埋伏射殺,在孫策崛起的時候,荊州依然是江東最大的仇敵,實際上,孫權早在曹操南征之前,就已經開始對江夏郡用兵,擊殺黃祖後,屠城掠民而歸。
劉琦為何能夠被派往江夏郡,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就是黃祖被殺,孫權攻勢太猛,需要一個人前去鎮守,劉琦才得以出襄陽。
正因為如此,想讓劉琦跟孫權合作是不可能的,考慮再三,儘管劉備此前曾敗給曹操,但是威名還是有的,遠比劉琦的影響力要大。
在當時的條件下,劉琦別無選擇,首先劉琦是堅定的抗曹派,投降曹操是不可能的,只能聯合劉備與孫權,但是這並不表明劉琦沒有價值,實際上劉琦作為劉表長子,在荊州方面還是一張好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能夠佔據荊州大部,主要原因就是打着劉琦的名號。
荊州本身就是劉表的,劉表死了,傳給劉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劉琦過早的去世,使得整個荊州的反曹勢力都為劉備所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