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沉甸甸的家國情懷
【光明書話】
作者:趙暉(山東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濰坊學院講師)
家國情懷是中國人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情愫,是對民族文化的情感認同,它藴含在人們的言談舉止或文學書寫中。清朝末年出現的一批白話報人以報刊為載體,表達了自己別樣的家國情懷。他們以開啓民智、推動社會變革為己任,以報紙通俗化的傳播理念和靈活多變的文化策略,推動中國思想啓蒙與救亡圖存的歷史進程。他們意識到,文言的書籍報刊艱深難懂,“各報的文理太深,字眼兒淺的看不了”,阻礙了民智的開啓、思想的啓蒙、信息的獲取和知識的學習,因此必須打破壁壘,創辦新型的民眾能看懂聽懂的白話報刊,他們“決計用白話作報,但能識幾個字的人都看得下去,就是不識字,叫人念一念,也聽得明”。因此,以“白話”命名和撰述的白話報章大量湧現。據統計,自1897年《演義白話報》在上海創刊開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全國就創辦了270多種白話報刊,遍及各省、府乃至縣鎮。這些報紙用平等對話的口氣、淺顯直白的話語把道理説給大眾聽,利用這個輿論陣地啓蒙思想、傳播知識、評論時局、批判陋習,啓迪了普通民眾的智識,為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做了輿論鋪墊。
喚醒民眾主權意識以凝心。清末白話報人意識到要想讓普通民眾愛國,首先要改變他們的思想意識,必須讓他們明白:國家是自己的國家,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天下是我們百姓的天下,那些事體全是我們百姓的事體”;國土神聖不容侵犯,“國家有管轄土地的主權,寸土尺地不能讓與別人,勺水粒沙也是國家產業”;面對外敵入侵,國民要團結一心,“全國人民,無論男女老幼,都有保國的責任,斷不能夠叫外人剝削我土地,侵奪我主權”,“人人要有發奮為雄的志氣,人人當有同舟共濟的心情”。清末白話報人所倡導的“主權意識”“團結精神”等,與我們今天倡導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契合。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育魂。清末白話報人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涵養國人靈魂方面的巨大作用,他們在報刊中設置歷史、傳記、論説等專欄,將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風土人情、道德禮教等都寫入報刊,讓民眾多角度地瞭解自己的國家,瞭解“我國有四千年的歷史,從前創業的艱難,歷代人羣的進化,種族如何競爭,風俗如何沿革,民族的特質怎樣可貴”,這樣才能“曉得我這中國着實可愛”。愛國就必須立志,“志是萬物的根本,如同鑄銅錢、造棗兒糕的模子一般,模子要是不好,再造不出好花樣來……有志還不算難,有了志能立定不改,方算得真是有志”,呼籲民眾“把志氣掙扎起來,學問增長起來,見識廣大起來,實實在在做個自強的地步。那時人要欺紿我,也欺紿不來,這方是堂堂上國的人”。昔時,民族危亡,白話報人通過宣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來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魂魄,鼓舞民眾振作,自立自強。正如今日,國家復興,中國共產黨人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號角,激勵人民奮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呼籲社會振興教育以健骨。清末白話報人認識到國勢頹敗、國民愚昧,根在教育不興,若要國勢強盛,必先振興教育。“強國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結果是富強。無論德育罷,智育罷,體育罷,總要教他。越教越富,越教越強,越教越明白,越教越國基鞏固,國勢強大”。他們把教育強國的重任扛在肩頭,奔走呼號,身體力行,推動了我國近代教育的發展。他們不僅重視德育和智育,而且重視體育,“今日的世界是種族同種族比較強弱的世界”,看我民眾“彎腰駝背,好像病人將死,奄奄無生氣”,這等孱弱的國民怎能對抗兇悍的外敵,“體育一門關係國家強弱大得很了”。這也契合現如今“體育承載着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的論斷。清末白話報人還清醒地看到了家庭與女子在國家興衰中的巨大作用,他們不僅關注學校教育,而且關注家庭教育、女子教育,指出“家庭教育是那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根基”,女子“讀書,自可以增長知識,為眼前打算,可以治家,可以謀生;為將來打算,可以產出好兒子,造就大國民,這等事都是非同小可的”。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將家庭教育、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關乎國家強弱的高度,是難能可貴的。
革除陋習傳播新知以強筋。清末白話報人認識到國家要強大,離不開百業興盛、百姓富足的社會基礎,而陳規陋習、愚昧無知恰恰嚴重製約了廣大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和生產能力,所以“要強國,必須先要把那些異端邪説、無理的迷信,統統的掃除了去”,就必須革除“人民的迷信心”。然後,努力學習科學的文化知識、先進的生產技術,積極發展生產力,大力興辦民族產業,“要強國必得興學校、講商務、習工藝,樣樣都是學,樣樣都該應”,要懂得“工藝的好歹,生意的行情以及各種外國新鮮法子”,只要廣大民眾“務正業、求實學”,“能大家齊心,各行各業都好好的整頓,必有興旺的日子”,並且指出“國民的知識是如今競爭時代第一件要緊事了”,所以,他們把司空見慣的事物,褪去神秘的外衣給予科學的解釋,比如“雲在空中遇了寒氣變為水滴下來,那就是雨。如同那飯鍋裏冒熱氣上升,在上邊涼了變成水,從房頂子上滴下來的是一個理,並不幹龍王大王的事”。他們把西方先進的思想、知識、技術、文化等引入中國,希望民眾可以睜開慧眼,科學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安徽俗話報》的“益智啓蒙問答”、《杭州白話報》的“地學問答”、《中國官音白話報》的“化學啓蒙”等都是白話報刊為介紹科學知識設置的專欄。清末白話報人雖不能明確説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但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
清末白話報人在國家積貧積弱、朝廷腐敗無能、外敵虎視眈眈、民眾麻木迷茫的局勢下,挺身而出,振臂疾呼,奮力探索救亡圖存之道,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踐行了身上的責任與擔當,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他們的艱辛努力,提高了國民的思想覺悟、文化水平、認知能力,促進了近代科學文化的普及和發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7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