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網課浪湧後,一線教師的惑與獲

網課浪湧後,一線教師的惑與獲


半月談記者  蕭海川


隨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好轉,多省市中學畢業年級迎來返校復課。在被稱作“史上最長寒假”的假期中,各地師生攜手經歷了一場在線教育的大考。如今,它又漸次讓位於學校教育。一進一退,給一線教師隊伍帶來的衝擊和思考、困惑與收穫,將長久地影響教育的未來以及未來的教育。


頂替課堂教學?代價着實不菲


回想初次錄製網課或直播授課時的情景,許多一線教師坦言:明明是老師,卻生生變成了“網絡主播”。

上好一堂網課着實不易,為錄製10來分鐘的網課,有的老師忙活了10個小時;有的老師平素面授幾十名學生毫不打怵,可看着攝像頭卻緊張得像第一次登台講課;更別提一些地區的網課一開就網絡帶寬告急,在線直播被生生卡成定格動畫……

凡此種種,如今再看,我們或許可以一笑而過。但在當時,這些都是轉變主要教學方式帶來的真切陣痛。

5月8日,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山東省濟南市8.2萬餘名初中畢業年級學生返校復課。“在上過13周網課後,我們對教育本身的價值有了更深體會。”濟南第二十七中學教務處主任李永波認為,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意義,目前仍難以依靠技術來彌補。

的確,在課堂教學進程中,師生之間一個眼神、一個笑容、一臉疑惑的表情乃至一份親手批改的作業,這些不經意的互動交流都帶有教育的温度。然而在過去近百天的時間裏,這已成了一種“奢侈品”。無論攝像頭多麼高端、屏幕分辨率多麼清晰、網速多麼快捷,“言傳身教”從來是最好的教材。

半月談 | 網課浪湧後,一線教師的惑與獲

 

山東省日照市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劉相周為學生上網課


走出困惑,觸摸教育變革脈搏


“初期着實有一些‘無力’與‘困惑’,覺得老師抓不到學生,學習效果該怎麼落實呢?”濟南市經五路小學英語教師王冠,有着18年教齡。當在線教育浪潮撲面而來時,她曾捫心自問:“倘若真的實現了每位學生通過互聯網來上課,作為教師的我究竟還有多少作用?”

“我與同事討論最多的,就是如何幫助孩子們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王冠説,在線教育資源極豐富的當下,將知識信息系統化、概念化,從而有效地使用信息,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形成過硬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能力,能夠讓孩子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獨立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在線教育同樣檢驗了家校關係。”李永波説,在線教育讓以班級為主的集中管理,變成了以家庭為主的分散管理,學生從不得不聽課到可以選擇不聽課。老師則要督促每位同學按時上網課、交作業、參加考試,有時候為了催交作業要一直忙到臨近午夜。居家自律性的差異,進一步拉開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多位一線教師認為,一場不期而遇的在線教育浪潮,讓教師們看見了未來教育的模樣,這場教育實踐的價值更在於未來。新興技術的應用,讓透過大數據精準分析學情成為可能,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則開闢出線上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路徑,可以支撐起以學生個體為中心的知識與能力評價體系。


教育,永遠面向未來


非常時期的非常表現,讓在線教育成為教育研究界的高頻詞彙。部分教育專家認為,後疫情時期如何實現居家學習與學校學習之間的過渡與銜接,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育信息化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師生的信息素養提升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王冠表示,疫情背景下的在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大契機。教師需要從自身開始改變,在精進專業能力的同時,還要學會跨界,掌握多門技術,努力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

山東“名師智慧課堂”公益課程項目負責人、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李逢慶認為,隨着基礎教育領域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化技術支持下的智慧課堂教學改革,已將在線學習和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可有效地支持教師的精準化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蘭芳説,學生返校復課後,在線教育的時間與比重應適當降低。學習效果,應通過面對面的課堂教育進一步查漏補缺。同時,繼續發揮在線教育在課前導學、教學視頻回放、教師在線答疑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二者有效結合。

(完)


來源:《半月談》2020年第10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0 字。

轉載請註明: 半月談 | 網課浪湧後,一線教師的惑與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