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對於馬謖來説就是一場噩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卻拿他來祭刀,他有多麼的不願意,不甘心。可是,他為了成就恩師的一世英名,只有為他死,為他背上一千多年的黑鍋。人生不可能重來,歷史已經成為定局,誰讓諸葛亮是人們心目中的巨人,活該馬謖這個小人物為巨人犧牲,最讓人遺憾的是他的死,不但得不到一個好名聲,卻換來的是一個千古罵名,因為他的紙上談兵,阻礙諸葛亮的千秋偉業。事實是真的是這樣的嗎?這中間還有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馬謖是不是真的給他背了黑鍋?在此和大家談談看法!
為何諸葛亮要發動北伐之戰。
諸葛亮發動北伐之戰,這個中間有一個秘密不為人知,為什麼這麼説,先從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和荊州丟失説起,這兩場戰爭徹底改變了蜀國的命運,蜀國再也沒有能力向外擴張,從本身來説,三國當中蜀國最小,又遭受兩場致命的失敗,國家人口減少,國庫空虛,幾年當中都無法恢復過來,這也是劉備在永安思考的問題,也是他憂思成疾的原因,後來劉備遺詔託孤時對諸葛亮聲淚俱下,希望諸葛亮輔佐子嗣守住這份家業,根本沒有對外擴張的意圖,什麼南征北伐想都不要想,他讓諸葛亮主管政治,輔佐 劉禪 。李嚴管理軍政駐紮在永安。
劉禪繼位時,朝廷上的事基本上都有分工,不是諸葛亮一家獨大,劉禪剛剛繼位,政治上的事主要還是諸葛亮定奪,但是兵權不在諸葛亮手上,當時主要兵權集中在李嚴和 魏延 手中,李嚴軍隊駐守在永安防守東吳,他的軍中勢力最強,劉備失敗後殘兵敗將都跟到白帝城,現在都駐紮在永安。其次就是魏延的軍隊,他們駐防在漢中防守魏國的軍隊。還有一些禁衞軍在 吳懿 手上防衞都城。
諸葛亮雖然是蜀國頭號大臣,可是沒有軍權,如果長期發展下去,諸葛亮就會被有軍權的大臣擠掉。從古到今,要想成為權臣,必須軍政兩權一把抓,諸葛亮知道要想立於不敗之地,首先要培植自己的黨羽,掌管軍政大權。在黨羽培植中,他看好馬謖,雖然劉備在臨死之前提示過他,馬謖不可重用,可是在他眼裏馬謖是難得的人才。他一直在培養着他,而馬謖也把他當恩師看待,兩人惺惺相惜。
後來南方蠻王孟獲屢屢侵犯邊境,諸葛亮主動請求征剿,朝中有人反對,何須丞相帶兵出征,他們認為只要派一員大將去征討,就行了。按理來説這次征討就不需要諸葛亮親力親為,於理不合。可是諸葛亮一定要親自出馬,這是一次最好的機會,只要出征打仗就能調動軍隊,掌管軍權。這就是諸葛亮不可告人的秘密,堅持帶兵打仗組建一支強大的隊伍,利用後主的名義召集一些大將,聚在他的身邊,有了這些人馬,以北伐為藉口統領三軍,掌管實權,消減李嚴和魏延的軍勢力量,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諸葛亮要求北伐,尋找擴張的理由,這就是他的目標,至於成功與否,對於他來説意義不大。因為一個弱小國家想成功,本身就是難上加難。
街亭本身就是一個守不住的關卡。
諸葛亮對魏國的突然襲擊,讓魏國防不勝防,作為魏國國主認為不可能的事,可是諸葛亮為了抓住軍權冒險幹了一回,魏國一時間失掉三城,魏明帝不得不針對蜀國的囂張氣焰,給予他們一個狠狠的打擊,在短短的時間裏魏國就集結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而來。面對多幾倍的魏國軍馬,諸葛亮想贏這場戰爭有多難,他想策反孟達(前蜀國將領後投靠魏國)投降蜀國,在魏國不知情的情況下里應外合,再打魏國軍隊一個措手不及。可是他們的計劃被司馬懿識破,司馬懿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垮孟達,斬殺此人,使諸葛亮的計劃落空,沒有外援,單憑自己的人馬對付多幾倍的魏軍,有着以卵擊石的感覺。既然戰爭來臨,是避免不了,那就看這場戰怎麼打。
首先分析第一次北伐戰爭中的形勢,以柳城為中心,柳城前方是街亭,阻擋魏軍的咽喉要道,柳城另一側是箕谷通向郿城,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進攻郿城,只要拿下郿城,離長安就不遠了,大軍可以駐紮在這裏,與漢中連接,基本上打通了到長安的障礙。諸葛亮的想法是很好的,可是司馬懿已經猜測出諸葛亮的想法,派子丹帶兵先行援助郿城,郿城本身就有駐軍防守,現在和子丹的援軍一起堅守郿城。有兩班人馬堅守,諸葛亮想一下子拿下郿城,也是難上加難。而且他的兵力有限。
諸葛亮第一次帶兵北伐,加上漢中的兵力不超過十萬,在諸葛亮調兵遣將上,分兩萬五千人給馬謖,五千人給高翔守柳城,魏延帶本部人馬,大約也在五千人左右,趙雲和鄧芝在箕谷作為疑兵吸引曹真,少説也有兩千人,作為諸葛亮的主力兵最多隻有六萬人馬,去攻佔一個城池,而且要短時間拿下,還要擔心街亭守多久,這都是一個考驗。
街亭是阻擋魏國的主力軍第一防線,街亭本身是守不住的,守多長時間,主要看諸葛亮在郿城的攻勢,諸葛亮一天拿不下郿城,你就要守一天,十天拿不下就要守十天。街亭是一個關卡,沒有城郭,又無險阻,守起來極難,根據現在的地圖展示,街亭處最寬處有六公里寬,長達十幾裏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西接秦嶺山脈,東南處有一座山地,諸葛亮為了防守這一地段他派三班人馬梯形防守,在最前沿是馬謖,第二梯隊是魏延,在街亭和柳城之間防守,第三梯隊是高翔在柳城防守。
馬謖如果在街亭最窄的地方用樹木築成柵欄和鹿角,難道張郃就不能用火攻,燒燬柵欄,戰場打仗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千變萬化的,馬謖不是一點軍事才能都沒有的人,他知道憑自己的兩萬人怎麼去阻擋魏軍的幾倍人的衝擊。他選擇到山頭上,主要是提高蜀軍的戰鬥力,以山地優勢俯衝而下形成一個“勢”。沒有想到魏軍是鋪天蓋地,張郃先頭部隊就有五萬人,後續司馬懿的大軍源源不斷地跟上。孫子兵法講,“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魏軍既然敢圍困你,説明人多勢眾,不管馬謖在關卡上設柵欄,還是在山頭衝擊,都是會面臨着失敗,同時這裏還隱藏着一個漏洞,守街亭沒有一個時間限制,這也是馬謖跳坑的原因。
我們在看第二梯隊魏延,他在路中間設障礙,也擋不住魏兵潮水般湧來,高翔在柳城也被郭淮的另一幫人馬擊敗。街亭失守後路被堵,主力部隊拿不下郿城,又回不了漢中,這樣損失就大了。
從綜合戰略佈局上來講,第一次北伐打的僥倖戰,沒有長遠考慮,街亭就是諸葛亮本人守都守不住。
為第一次北伐失敗找藉口,馬謖是替罪的羔羊。
諸葛亮要求北伐,朝中大臣 譙周 就苦苦勸諫,臣近觀天象,北旺氣正盛,咋曜倍明,未可圖也,乃顧觀其動靜而後行。譙周説得明白,憑蜀國的勢力攻打旺氣正盛的魏國,根本行不通。諸葛亮也是星相大師,不是不知道其中的變化,以弱抗強,於理不合。他為什麼還要北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抓住軍權,北伐成功與否,其實他心中有盤算,説諸葛亮是高人,一點不錯,根據諸葛亮的戰略佈局,北伐對於蜀國不會造成大的損害,對於魏國來講是騷擾。
諸葛亮在一千年前就懂得用游擊戰,我們看他對魏國的進攻是不同的方向,打擊魏國薄弱環節,敵人強他就退,敵人弱他就攻,從他幾次北伐中可以看出來,佔到便宜時全力以赴,不利於自己時候撤回到漢中進行防守。
諸葛亮考慮自己在佈局上佔優勢,又能實際性地操縱蜀國的軍政大權,他當然否定譙周的星相論,要實現自己的目標。
現在第一次北伐失敗,這樣就給朝廷大臣落下一個口實,第一次北伐失敗就不能第二次北伐,這樣諸葛亮還是掌握不到實權,為了形成二次北伐,三次北伐,掌管軍政大權。唯一的辦法就是甩鍋,把這個失敗的原因甩給另一個人,馬謖就是這個接鍋的人。
諸葛亮的理由是,第一次北伐在戰略戰術上都沒有錯,是因為馬謖不聽指揮,貽誤戰機,使這個軍隊形成僵局,造成北伐失敗的原因。
其實,諸葛亮的理由是聽王平説的,矛盾重重,馬謖作為主將憑什麼要聽一個副將的,王平在外圍打醬油,不聽指揮,反過來還咬馬謖一口,失敗是大家都失敗了,馬謖第一線肯定先敗。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諸葛亮想找一個最佳甩鍋的人。
選擇馬謖這個人的主要的原因,是劉備在臨死之前告訴諸葛亮,此人不可重用,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説明以下幾點,其一,説明先主有先見之明,自己不聽先主的話,吃虧了。其二,説明自己愛惜人才,不想放棄,沒有想到用錯了人,誤了大事。其三,斬殺馬謖是給北伐失敗一個交待。
為什麼説馬謖是背了黑鍋。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不可能預知到會勝利,如果失敗了,怎麼對朝中的大臣一個交待,這條退路要想好,只有在戰爭中找出入。
諸葛亮攻打攏右的郿城也冒着一定的風險。街亭,柳城都是魏軍抄蜀軍後路的緊要關口,一旦後路截斷,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回不了漢中,就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我們先看諸葛亮在人馬調遣上是怎麼安排的,守街亭雖然是馬謖主動請纓的,可是魏延在諸葛亮的安排下,提出他要在街亭前方防守,諸葛亮忽悠魏延街亭後方更重要,如果魏延在前方去守,也會失敗,諸葛亮把這個鍋甩給魏延是甩不掉的,諸葛亮在沒有掌管實權的時候,他動不了魏延和趙雲的,魏延是漢中太守,趙雲是託孤大臣,都是蜀國的頂樑柱。馬謖説他願意守街亭,最中諸葛亮的意,馬謖是諸葛亮的參軍,相當於諸葛亮的參謀,為了甩這個鍋,坐實他的死罪,讓他立下軍令狀,這就是諸葛亮的手段之一,他手下那麼多將領在分派上為什麼都沒有立軍令狀,這就是諸葛亮用心之險惡。
馬謖是一個戰鬥力不強的大將,王平是一位低等將官,面對魏國名將張郃,智謀高參司馬懿,守街亭的這支隊伍都是送死的,最前沿隊伍根據現在的叫法“敢死隊”。基本上都是死,馬謖逃出來,也是幸運的,斬他也是必然的,責任全部落在他頭上,什麼紙上談兵,言過其實,都是騙人的鬼話。
小結。
第一次北伐失敗,沒有給蜀國造成大的損失,卻給予諸葛亮最大的優勢,順利地掌管蜀國軍政大權,在以後實行屯田政策上,牢牢地抓住軍政大權。馬謖是他政權上的一塊跳板,街亭失敗不是北伐失敗的原因,諸葛亮必須要一個人承擔這個責任,他才有機會爬到權力中心。沒有想到馬謖這個黑鍋一背二千年,不知有沒有翻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