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戰國時期,燕國為何不能強大,並被秦國滅亡?從迂腐地固守王道放過齊國,反覆邦交之道,實行禪讓制,咬住趙國不放等角度進行剖析
戰國時代的歷史可以説是華夏曆史文化發展進程中最不可缺失的一個時代,這是一個亂世紛爭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空前爆炸的時代,在這一個時間段內,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同時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方式也是層出不窮,因此,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文明發展進程當中,比較具有研究價值的一個時代。
戰國時代,不僅有像秦國這樣成功的國家,對我們後世歷史發展進程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一些失敗的諸侯國,它的發展進程也對我們有着一定的啓示和警醒作用;例如盛極而衰的魏國,一直大而不強的楚國,曇花一現的趙國,還有富裕而強大的齊國,以及堅持謀術的韓國等等。
如果説起戰國時代比較落後又比較矛盾的國家,那麼燕國一定是排在前列的。在後來人的研究當中,對於燕國這個國家可以説是批判不斷,不過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燕國在一直以來的發展過程當中,確實是出現了太多的矛盾和漏洞。
也正是這些漏洞,讓燕國在整個戰國時代裏沒有吞併任何一個小諸侯國,雖然位居戰國七雄之列,但是地位甚至都不如宋國、衞國這樣的小諸侯國來的重要,即使與中山國這樣的中等諸侯國進行對抗,都沒有獲勝的把握。燕國想要平息與中山國之間的矛盾還需要魏國在背後為其撐腰,由此足以見識到燕國在發展進程當中的弊端有多麼大。
燕國到底有哪些迂腐的漏洞
我們今天主要講述的就是燕國在發展進程當中的迂腐表現,並且通過這些表現,來分析一下燕國為什麼會一直衰敗?為什麼一個字從西周開國就存在的老諸侯國會一蹶不振?為什麼一個最具有歷史文化底藴的國家,會被秦國這樣的新興國家給消滅?
説起燕國的迂腐,想必大多數人都是略知一二的,單從荊軻刺秦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在那樣的歷史時間段裏,在那樣一個秦國佔據壓倒性優勢的發展進程中,燕國想要通過一個刺客、一把匕首就改變天下局勢的發展,這一定是荒謬的。
那個時候的燕國,也已經完全的成為了太子丹本人思想體系的一種工具,已經不能夠以一個國家自居了,而之所以燕國會落到最後這樣,將身家性命全部壓在一個刺客身上的結局,與它在四個方面的迂腐發展有着直接必要的關係。
反覆無常的邦交之道,先合縱後連橫
第一個就是它反覆無常的邦交之道,燕國在邦交策略上面的迂腐,主要體現在它與其他諸侯國的態度上,尤其是在面對合縱這一戰略性決策的態度上。
在戰國中後期的時候,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驟然崛起成為最為強大的國家,使戰國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的;在這時,山東名士蘇秦倡導六國合縱,共同對抗秦國的進攻和崛起。
此時,蘇秦在遊説趙國失敗之後進入燕國,提出了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觀點:燕國是“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意思是燕國並不能夠很好地體會到秦國對於它的威脅,只是把目光投向於與它相鄰的趙國身上,完全忽視了秦國的崛起對於它的發展的影響和它生存的影響。
不過好在經過蘇秦這麼一説,當時的燕文公很快的就反應了過來,隨即由燕文公牽頭的六國合縱才有了最初的雛形,山東六國也正式地站到了統一的戰線上對抗秦國。但更加戲劇性的是,在不久之後,燕國就立即退出了合縱政策而與秦國連橫去了,重新回到了“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的迂闊的老路上去。
再後來燕國的邦交是更加的反覆無常,並最終獲得了“燕雖弱小,而善依附大國”的口碑,就是説燕國這個國家雖然本身發展並不是十分的強大,但是它畢竟是一個大諸侯國,也是一個最具有文化底藴的老牌諸侯國,它向東依附於齊國,則齊國強大:向西依附於秦國則秦國強大:向南依附於起楚魏,則楚魏強大,所以燕國就在這些國家當中迂迴着,可以説真正的是在夾縫中生存,但燕國卻自得其樂,絲毫不知這種反覆無常的邦交對其生存的影響。
戰國時期,燕國的搖擺主要表現於對遙遠的大國,也就是楚國和秦國時敵時友的態度上,但卻對兩個歷史淵源深厚的鄰國,齊國和趙國刻意的為敵,這種邦交咋一看很像是秦國所奉行的遠交近攻,似乎是非常英明的強國幫教戰略,但是遺憾的是,燕國並不是像秦國那樣的強國,也不是一個自覺要統一天下的強國,其如此反覆無常的邦交,只不過是為了踐行迂腐的王道精神,同時體現的也是作為老牌諸侯國的貴胄情節,表現出來的是對於趙國這種新興地主國家的蔑視。此是為第一方面的迂腐。
燕王噲效仿堯舜禹實行禪讓制
第二個則是它企圖實行禪讓王位的胡作非為,燕國在任用蘇秦首倡合縱之後,在諸侯國中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偏偏在這個時候,燕國發生了一次令人不可思議的政治事件,從而導致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亡國危機,這件事情就是燕王噲實行的禪讓之事件。
從稱謂上看,燕王噲是沒有諡號的,在古代歷史上沒有諡號的君主只有兩種,一個是亡國之君,一個便是喪亂之君,很明顯燕國的亡國之君並不是燕王噲,而他卻並沒有得到諡號,只是因為這個燕王噲已經喪失了獲得諡號的宗廟條件。
究其本源就是因為他,在戰國這樣的大爭之時效仿古時的堯舜禹實行禪讓制,企圖將國君之位禪讓給丞相子之,造成了嚴重的內亂,並且持續了五年之久,這是燕國曆史上最荒誕的一次亡國危機,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亡國危機。
燕王噲的這種禪讓這想法,可以説是非常的可笑,戰國時代是一個天下大爭的時代,是一個要靠實打實的實力去競爭的時代,一個君主想要明傳後世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績。
可是燕王噲想讓自己成為聖王,想讓自己名垂後世的辦法卻是效仿古代的堯舜禹,他並沒有想過如何去搜攬人才變法強國,也沒有想過怎樣改善燕國固守王道的政治傳統,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上古時期。
在其看來,堯舜的評價之所以比大禹要更好一些,究其本源就是因為堯舜實行的是禪讓制而大禹卻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因此,如果他想要名傳後世的話,則必須改變世襲制的現狀而實行禪讓制,在這裏我們就不得不驚訝於燕王噲的腦回路了。
而經歷了這次事件的燕國則是更加的一蹶不振,甚至在齊國的趁虛而入當中失去了很多的財富和土地,此為第二方面的迂腐。
燕國固守王道政策,沒能夠消滅齊國
第三個方面,我們來看一下它對待已經快要國破的齊國的迂腐對策。我們知道燕國曆史上僅有的一次變法便是燕昭王樂毅變法,在那次變法當中燕國陡然強大起來。
而燕昭王也是一個比較勵精圖治的君主,手下的名將樂毅又是千古難得的奇才,在這倆人的主導之下,即便聯合其他的五個國家共同進攻齊國,由樂毅帶領燕國軍隊作為聯軍的主力,而當時齊國也確實是引起了天下共憤,鄰居攻打齊國可以説是勢如破竹。
但是奇怪的是,樂毅最開始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打下了齊國將近七十座城池,可是到齊國只剩下寂寞等兩座小城的時候他卻久攻不下,直到最終在黃金台被更換,他都沒能夠消滅齊國。
難道真的是因為齊國的那兩座小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在於,燕昭王后期的時候對待齊國又重新回到了那種迂腐的王道政策上面去了。
他不希望通過戰爭的方式去傾吞一個諸侯國,在王道政策的影響之下,他是反對這種強制性的壓迫的,他更希望去做一個天下歸順、諸侯心甘情願臣服的太平天子,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樣通過鐵血的手腕一天統下。
因此後期的時候,
久遠的王道政治傳統還是影響了燕昭王的判斷和認知,那種做天下聖王的念頭又重新再去心中紮根,
所以其實樂毅並不是不能夠消滅齊國,而是燕國君主的認知和策略不允許他去消滅齊國。
到了後來的燕惠王更是如此,燕惠王此人不僅是固守王道,政治傳統無法改變,他對於自己臣子也是相當的忌憚,所以才會擔心樂毅功高震主,而在黃金台更換將領導致燕國的伐齊功虧一簣。燕國也就失去了戰國時代最大的一次機會,到田單使用火牛陣一舉復國之後,燕國短暫的輝煌就此結束,他又重新回到了曾經那種一蹶不振,落後腐敗的發展道路上去了。
這其實是燕國發展進程當中非常大的一個遺憾,如果燕昭王和燕惠王能夠放棄固守王道的想法,如果他實行的策略能夠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那麼相信燕國是可以消滅齊國的,甚至有可能在這樣的一個歷史時間段內改善它一直以來的基本政策,從而讓燕國在亂世中崛起。可是歷史是不允許我們去假設的,燕國也從來都沒有想過要跳脱出王道的控制範圍,此為發展中的第三方面的迂腐。
燕國對趙國的錯誤政策
第四個方面,我們來看一下他對趙政策上的迂腐,在整個戰國時代,燕國對外邦交的矛盾焦點都集中在趙國身上,除了燕昭王對齊國復仇的時期,燕國的鬥爭軸心始終是對趙作戰;燕國糾纏挑釁趙國的危害,幾乎當時所有在燕國的有識之士都曾剖析過,也曾經反對過;但是燕國對趙國的挑釁卻始終沒有改變,這是燕國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非常令人難以理解的現象。
蘇代就曾經説過,“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十分簡明扼要的強調了燕國對趙國政策的錯誤影響,蘇秦也曾經苦口婆心地勸説過,可是在燕惠王之後,趙國與燕國之間又走回了曾經的老路,燕國沒有任何理念的支撐,也沒有任何制度的要求
,但就是死死地咬住趙國不放,
哪怕到了燕王喜階段,燕國已經貧弱到了極致,可是依舊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趙國,絲毫不顧及趙國滅亡之後的後果。
在燕國看來,能夠贏得一次對趙戰爭的勝利,就足以讓自己名垂千古了,但是燕王喜不知道的事情是,秦國之所以一直沒有直接的發動對燕國的戰爭,那就是因為趙國橫亙在秦國和燕國之間,就如同我們上文所説的那樣,秦國發動對燕國的作戰則是千里之外的事情。
可是燕國對趙政策的不確定,卻是百里之內的憂患,一旦趙國滅亡,燕國必定首當其衝。可是唇亡齒寒如此簡單的道理,燕國的歷代國君卻是如何都想不明白;甚至只要在燕國反對過對趙作戰的人,都受到了迫害,比如説昌國君樂閒就因為便反對對趙國戰爭而被迫逃離燕國,大夫將渠反對對趙作戰卻被燕王一腳踢翻在朝堂之上。
到了後來,朝臣們也漸漸地不再執着於對趙策略對錯,尤其是到劇辛事件發生之後,當時劇辛相應燕王喜的號召,率軍攻打趙國卻遭遇了巨大的失敗,其本身也戰死沙場。而自此之後,燕國是更加的一蹶不振,再後來,趙國被秦國消滅,秦兵旦暮渡易水也消滅了燕國。這是燕國在邦交發展進程當中第四方面的迂腐。
綜述
筆者認為
,縱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曆史來看,燕國它並不是一個從本質上就弱小的國家,如果它從基礎上就弱小的話則不可能成為戰國時代唯一一個留存的西周開國諸侯,也不可能擁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成為戰國時代歷史地位最為深厚的國家,它的落後完全是因為它在邦交上面和發展政策上面的迂腐所導致的。
在政治發展上,燕國固守王道策略,在邦交的外交策略上又反覆無常,先合縱後連橫;在選擇盟友方面它又固執的遵從着它作為一個諸侯大國所謂的驕傲,不屑於與魏國、趙國這樣的戰國時期新興的諸侯國聯合。
而在軍事方面又不會富國強兵,甚至不會招兵買馬去建設軍隊,以至於在最後的時候,為了解決王國危機只能將整個國家的命運壓在一個刺客身上。對於這樣的一個諸侯國,真的是想要同情都找不到同情的理由,因為其他的國家雖然滅亡了,但他們至少努力過,可是燕國一直都在任性妄為的縱容着自己的過錯,試問這樣的國家可能不滅亡嗎?
參考文獻:《左傳》、《資治通鑑》、《戰國策》、《漢書》、《國語》、《竹書紀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