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北京舞蹈學院
教育部體藝司司長楊貴仁曾在全國教育研討會上強調:“繼承並弘揚我國文化歷史,重視舞蹈教育的傳統,對於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學校藝術教育體系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的寶貴產物,藴含着中華優秀的文化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一、全人教育的概念
全人教育説法的提出是基於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該理論根植於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學習的目的是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正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基礎。每個人的發展並不是完全的,總有一些潛能有待挖掘,人的發展潛能是無限的。而教育的目的就在於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所謂“全人”的狀態並不是遙不可及,所有的孩子都有發展成為“全人”的潛質。
二、從全人教育教學觀分析高校非遺舞蹈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錯位--重技能輕理論
學生學習舞蹈可能並不是只就一個舞種進行學習,非遺舞蹈必須穿插在學生的專業舞蹈學習中。通常情況下,舞蹈教授課程是對學生的每個動作進行細緻分析,再經過不斷重複練習,最終掌握非遺舞蹈的風格與動作。但是,非遺舞蹈教學並不能只停留在動作的模仿上,其背後所代表的濃郁地域特色與民俗民風,應讓更多的人瞭解。民間舞蹈教學的最低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進一步的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加強學生對非遺舞蹈背後所藴含文化的理解。
目前的民間舞蹈教授過程中,大多數的教材與課程關注點還是在動作與技巧上,一些舞譜的編寫缺乏科學性,偏重於表演技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關注更多的是學生技能的提升,對舞蹈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有所忽略,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只重視技能的學習,對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夠。學生雖然舞蹈動作規範,然而因為對文化層面的理解缺失,可能難以展示舞蹈動作背後的文化。學生對舞蹈動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成為常態,這對非遺舞蹈的發展傳承會造成不利影響。
(二)非遺舞蹈藝術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目前,全球化發展趨勢不斷前進,我國敞開國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文化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舞種與風格在我國逐漸傳播,現代舞蹈文化衝擊着我國傳統的舞蹈文化,非遺舞蹈藝術發展空間被不斷壓縮,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雖然我們已經注意到這種現狀,也採取了不少措施,例如不少高校開設了多種藝術鑑賞課程,其中就包括舞蹈鑑賞。但目前來看,由於項目有限,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仍受到影響。非遺舞蹈所表達的內容大多是關於原始信仰、內部團結、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等方面,而現代生活方式讓非遺舞蹈的實際功能與思想內涵遭到忽視,古老的服裝搭配、舒緩的音樂節奏、簡單的舞蹈動作均與當代年輕人快速的生活節奏形成反差,審美也逐漸受到西方影響發生了變化。如果高校不加以引導,不去激發學生們對非遺舞蹈的熱情與喜愛,那麼,傳承非遺舞蹈的新鮮血液會越來越少,這勢必會造成非遺舞蹈今後的發展舉步維艱。
(三)專業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我國民間舞蹈專業師資力量仍然存在短板。高校在招聘舞蹈老師時,大多更關注老師的專業技能、舞蹈功底,而忽視老師的教授方式。不少老師對民間舞蹈的掌握僅僅停留在表面,並沒有掌握舞蹈的精髓,所以也就無法要求他準確地向學生傳遞情感層面的東西。另外,一些教師的教授課程形式單一,口傳身授的方法面對多元化教學環境顯得單薄,對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存在不足,學生只能機械式地模仿動作,而失去了深度理解非遺舞蹈的機會。
三、全人教育理念對高校非遺舞蹈教育的啓示
全人教育講究的是瞭解事物背後的深層意義,而不是僅關注表面的信息,知識技能表現的是各種關係組合,只有認識了事物產生的具體背景環境和不斷髮展的關係,才能樹立起真正的意義。舞蹈動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只有掌握並理解了舞蹈動作背後所藴含的真實情感與文化價值,才能真正表演好舞蹈。要想實現非遺舞蹈藝術優質且穩定的傳承和發展,就要立足高校開展舞蹈教學課程現狀,有針對性地編制規範的、系統的專業教材,培養專業教授人才。這樣才能促進高校非遺舞蹈課程開展得更加科學化、具體化,從而進一步培養和輸出大批人才,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文化。
在非遺藝術活態保護和傳承的時代語境下,全人教育為開展非遺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斷開闢創新,不斷賦能非遺舞蹈,從千百年來的歷史傳承中尋求更好更有意義的教學方式,才能不斷繼承和發展,讓中國的非遺舞蹈之花在世界的舞台上永遠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