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方向將調整!跳出排行榜後高校如何衡量辦學質量

最近,關於“世界大學排名”的新聞,屢屢登上網絡熱搜。

先是國內首個引入SCI“洋指標”的南京大學,有了新動作。南京大學黨委日前公佈的一份通報文件明確提出,在《南京大學“十四五”規劃》和《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編制中,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隨後,蘭州大學也對外表示,未參加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相關工作人員稱:“之前泰晤士曾專門聯繫學校,最終決定不參加。QS之前聯繫學校時,報過一年數據,後來應該沒有再跟進。”

“之前流傳的‘退出’傳言並不準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評價的專家透露,“但這的確反映了一個趨勢,即我國大學未來將不再唯‘洋指標’,而是將國際排名作為自身評價或發展的參考依據”。

世界大學排行榜,優劣何在?我國高校發展和學科建設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釋放出怎樣的信號?跳出排行榜後,我們又該拿什麼衡量高校辦學質量?

辦學方向將調整!跳出排行榜後高校如何衡量辦學質量

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學生在學習無輻射遠距離無線供電發射端控制芯片的功能。陳仕川攝/光明圖片

排行榜的侷限性:教學科研難量化

現在,當我們想了解一所大學好不好時,各類“大學排行榜”往往是最先映入眼簾的依據。一位今年即將高考的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在網上搜一所學校,就會顯示它在某某排行榜的第幾位,在不深入瞭解學校的情況下,這個數據最直觀、好辨認。”

這也是各類國際大學排行榜盛行多年的原因之一。“排行榜可以幫助大眾快速建立對大學的外部理解,尤其是為大眾提供如志願填報、招聘選材、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便利。”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餘慶分析説。

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羅志敏介紹,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名氣較大的排行榜有四個,分別是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英國QS世界大學排行榜、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其中一些大學排行榜,如泰晤士、QS、U.S.News等需要高校報名並提供數據。

“大學排行榜受到國內高校重視,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11’工程、‘985’工程有很大關係。”羅志敏表示,當時,一些高校希望據此尋找與世界名校的差距,從而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回過頭看,大學排行榜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如促進高校的國際學術交流,帶動地方政府加大對高校的投入,幫助社會大眾瞭解高校辦學水平等等。”

但今天來看,排行榜的弊端也顯而易見。“無論哪一類大學排行榜,也不管其如何渲染專業權威性,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出於便利原則,排行榜大多注重科研成果、論文發表等量化指標,而忽視了教學質量、學生感受等主觀指標。”餘慶説。

最近,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盧威重讀了美國學者波恩鮑姆撰寫的《高等教育的管理時尚》一書。其中有一段話令他印象深刻:“一切以數字形式呈現給決策者的東西都是表象,而不是真理。認為表象就是真理,必然導致決策的失誤,在大學裏,這可能是災難性的。”

“可見,對於以數字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風潮,西方學界多有清晰認知。”盧威強調,但凡通過指標和數字測量大學的“一流程度”,都不可避免存在很大侷限性。“高校教學科研等活動高度複雜,不能簡單用指標和數字衡量。”

辦學方向將調整!跳出排行榜後高校如何衡量辦學質量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生在圖書館讀書。新華社發

辦學方向將調整!跳出排行榜後高校如何衡量辦學質量

安徽農業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學生在温室裏做實驗。新華社發

淡化排行榜:高校辦學方向將調整

近年來,從學術界到社會公眾都逐漸認識到排名的侷限性和風險性。“淡化大學排名,意味着這些高校不再以別人的尺子衡量自身發展,而是要將辦學方向調整到適應國情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上。”在餘慶看來,這幾所高校學術聲譽良好,在學科佈局、人才培養上有較強代表性,能夠對其他高校的改革發展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得益於國家在具體政策、人均經費、專項投入等方面的高效支持,我國高等教育創造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快速步入“普及化”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世界奇蹟,其整體辦學水平已邁入世界第一方陣,一批大學開始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羅志敏指出,這一發展新階段,為國內高校探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帶來了信心和動力,也為開啓大學評價的“中國標準”帶來了歷史性契機。

在羅志敏看來,此舉是國家“破五唯”等政策在國內高教界延伸發酵的結果,對今後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具有正向意義。“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國際發表、論文高引用率及國際化水平,甚至按排名指導辦學,雖在如留學生比例、SCI論文數等指標上取得亮眼數據,但與大眾期待的‘好大學’並不對等。因此,這也是高校自主辦學行為的正常調整和深刻反思。”

事實的確如此。餘慶介紹,凡是在大學排行榜排名靠前的高校,都是學科相對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依賴於強有力的政府投入。而沒有進行合併擴張,以及缺乏醫學、化學等具備“量化優勢”學科的高校,往往排名情況不及自身學術聲譽。“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很多大學開始朝着新建醫學院,或吸納附屬醫院的方向發展,將其龐大的科研成果納入自己名下,以獲取排名的進一步提升。其實,這種外延式擴張,既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知識進步,也無益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當然,淡化大學排名,不等於要回避大學排名、拒絕大學排名。”羅志敏認為,大學作為一個被社會各方寄予厚望、花費大量資源的組織,不可能不被評價。大學需要做的是,對各種涉及自身的排名,保持一種自然、開放的心態,既要利用各種排名尋找自身的優勢和差距,又要保持發展定力,不被排名所限制。

“認識排名的不科學、不合理之處,但不妨更好地為我所用。關鍵在‘不唯’二字,切忌將排名簡單作為大學辦學‘指揮棒’。”盧威坦言,“大學排名是一種反饋機制,我們仍可從中看出一流大學應具備的某些要素和條件,以及通過排名檢視辦學差距和不足。”

辦學方向將調整!跳出排行榜後高校如何衡量辦學質量

研究人員在貴州大學省部共建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算力中心調試設備。新華社發

“跳出指標”看大學:制定適合自己的教育標準

排名,為了什麼?

“最終目的是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雙一流’建設成效。”這是眾多專家給出的答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大學的評價包含多個維度,排名只是外顯的一種方式。真正的一流大學沒有相同的標準,“傑出是不同的傑出,一流也是不同的一流”。

那麼,一流大學,該如何衡量?

盧威説,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那些對文明發展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學,是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的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燈塔。“一味對照指標、刻意製造數字上的顯示度,而在貢獻知識、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引領潮流方面乏善可陳,是不能稱之為一流的。”

“‘跳出指標’看一流大學,你會發現,那些卓越、精彩的‘數字’,只是副產品。”盧威表示,他們秉持的學術精神、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高效運行的治理制度等等難以簡單量化的要素,才是鑄就一流大學的根基。

破立並舉。在淡化國際大學排名的同時,我們又該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評價體系?

“我國完全有能力制定自身的教育標準,而非被國際排名牽着鼻子走。如今的‘雙一流’建設主要遵循‘四個面向’,在具體操作上,重點強調服務國家戰略,如是否拿到國家重大項目、國家重大獎項,有沒有國家重大平台等,這是恢復學術自信的一種表現。”有專家指出,高校評價的未來趨勢,應由外部轉向內部。基於“自我問責”的學科國際評估,將成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主要評估形式。學科國際評估可以分為兩部分——文獻計量的評估可以委託第三方機構,定性的同行評估可以邀請國際上若干名該領域的頂級專家,組成考察團,讓他們在考察中發現問題形成報告。

“超越大學排名等外在指標,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關鍵要進一步激活高校提升教學和科研質量的內在動力。同時,政府對高校的評價也要向那些難以量化卻惠及長遠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傾斜,通過評價改革撬動教學和科研關係的優化。如可以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探索分類評價、開展長週期導向的評價等。”盧威指出,當前大學的評價改革,要將塑造良好學術生態作為首要導向,激勵更多好老師潛心教學、讓更多“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勤勉學者脱穎而出。

餘慶建議,分類評價應依據大學的功能進行細化,分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充分發揮比較評價的積極作用。在人才培養上,可根據師生比、博士生佔比、學生就讀經驗及畢業生髮展跟蹤等指標進行考察;在科學研究上,可參考學科評估、學術聲譽、頂尖期刊發文量等;在社會服務上,可參照僱主聲譽、申請專利數、師均橫向經費等。“這些指標雖然不能全面完整地衡量高等教育質量,但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大學建設的特色。”

“目前我國大學建設與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堅守人才自主培養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形成大學發展和評價自主性,打破各類排行榜對大學發展路徑的限制,避免成為僅僅停留在排行榜上的‘世界一流大學’。”餘慶強調,大學應立足於自身學科體系、辦學傳統,準確研判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主動回應國家中長期戰略需求,以貢獻度為價值尺度,進而帶動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87 字。

轉載請註明: 辦學方向將調整!跳出排行榜後高校如何衡量辦學質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