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新興學科,教育經驗積累有限,近年來,各地中小學在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問題,有的集中在面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缺乏內在專業性;有的教育內容與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及規律不相符;有的把心理教育做成了單一的德育工作;有的把重點放在心理健康輔導上面或者篩查心理障礙的學生;有的因激勵機制不足、有限的心理老師還轉行做其他工作。在未來中小學校需要發展一套機制上的全面完善的心理體系和整體佈局來規避這些問題。2021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方位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成為時勢所趨。
一、構建系統完備的心育工作機制
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年度整體規劃,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質量評估小組,對心理健康工作進行全過程管理;出台心理健康工作制度性文件,創建“決策層—調節層—顧問層—操作層”四層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保障工作規範有序,執行有力;成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小組,校長總負責,分管副校長具體負責,學工處、保衞科、教科室、年級組長、班主任、心理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學生幹部、班級心理委員、心理社團成員、寢室長、學校安保人員、醫務人員及相關醫院、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工作小組負責好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的全面實施;強化心理輔導中心的陣地作用;外聘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定期研討,為開展好心育工作提供專業意見。
二、完善周密嚴謹的摸排建檔機制
學校實行“周彙報、月總結、年普查”的全方位學生心理狀況普查制度,通過問卷調查、活動觀察、個別談話、多方反饋等渠道,全面瞭解學生當前身心狀況,梳理因為疫情、親子溝通、人際關係、情緒管控、學習壓力、生涯發展、青春期等可能引起的普遍性和個別化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精準識別,針對性幫助;通過自評、他評等建立三級心理預警庫,及時建檔追蹤。
三、強化日常預警防控機制
學校要健全完善“學校-班級-宿舍-個人”四級預警網絡,充分調動班主任、科任教師、班級心理委員、學生寢室室長等力量,重點關注學生是否遭遇重大變故、重大挫折及出現明顯異常等情況;學校與各年級、相關科室建立定期研判情況調度會機制,組織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小組成員和心理關愛專班成員開展師生心理動態研判分析,根據情況及時調整干預方案,研判分析形成台賬;對出現異常情況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與家長進行密切溝通,輔助專業心理治療人員,以助學生順利渡過難關。
四、構建家校協同創新的干預機制
家校合作是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家庭是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部分,學生處在危機狀態下,家庭不支持或支持不當,都會加大危機事件的風險,直接影響危機干預的效果;根據學生心理危機工作方案,學校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心理危機處置干預措施,科學運用“心理預警庫”,及時發現學生異常情況,提前干預學生異常行為,將家庭納入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小組,及時將干預方案告知家長,與家長共同商定任務分工。學生出現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傾向等嚴重心理危機時,學校及時協助家長送醫診治。
五、形成專業機構協同工作機制
加強學校與心理科研機構、心理輔導機構、精神衞生醫療機構的協同合作;聘請心理專業科研人員、臨牀治療專家輔助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駐校園為特殊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師生開展干預、服務及相關醫療幫助;充分融合醫校心理服務專業資源,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活動,形成專業機構協同工作機制。
六、加強心理課程建設機制
學校充分發揮心理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上課表,進課堂,每班每週或間週一節心理活動課,納入校本課程體系,安排科學合理、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認知,管理情緒,調控行為,直面挫折和壓力,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識。
七、建立積極心理學應用機制
學校應將積極心理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心理活動課、主題班團隊會、班主任課、思政課、宣傳專欄、校園心理期刊等多種載體,充分開發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豐富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和社團活動,切實培養學生智慧、仁愛、勇氣、感恩等積極心理品質,塑造樂觀向上、拼搏奮鬥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幸福感。
八、建立場地經費保障機制
採取財政專項資金和社會籌集資金等方式,在學校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專用場地,配備功能齊全、專業適用的辦公設施、輔導設備,建立健全心理輔導中心的規章制度,確保場地得到科學、有效使用。在年度預算中統籌各類資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費,做到年初有預算、年終有決算,科學合理開支經費。
九、落實骨幹師資隊伍建設機制
逐步建立在校長領導下,以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機制;依託地方政府人才招引工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專職教師隊伍,力爭學生與心理老師配備比例達到1000:1;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師資培訓內容,制訂師資培訓計劃,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組織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對暫無條件配備心理學專業出身的專職心理教師的學校,要提供能力提升路徑,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及督導平台,培養一批夠專業、懂學術、會理論、能實操的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人才。
十、健全合理的工作評估激勵機制
學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評估小組,由校領導、班主任、學生代表組成,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間、內容、人員、效果進行綜合評估,確保心理教師工作有計劃,活動有組織,學校有反饋,定期有考核。要依法保障心理教師的工作待遇,在績效考評、職稱評聘、職務待遇上與班主任享受同等待遇,評優評先上享受政策傾斜。
十一、建立緊密的心理教育聯動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在各學校各部門合作下持續開展,要加強幼兒園、中小學、大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聯動,積極拓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導家長轉變教育理念,瞭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營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達到面向各階段學生全方位進行心理教育的目的。
由於心理教育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而當前社會形勢下心理專業人員嚴重匱乏,各地中小學校單打獨鬥難以持續性、針對性、有效性開展心理工作。以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和落實需要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辦法,希望能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南充高中的心理老師和學生交流團體沙盤(何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