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室的豐功偉績中,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説韓信是那開國第一功臣他也是當之無愧。“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但是韓信出生低微,性格放縱不拘禮節,到底是什麼成就了他,讓他成為了“漢初三傑”,封侯封王,助劉邦奪得了漢室天下。而這樣一個對漢朝有着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最後卻落得了“被控謀反,被呂雉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鍾室”的下場。讀過《史記.淮陰侯列傳》本文簡要探討韓信成功和最後被悽慘殺死的原因。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可見,韓信雖出生平民但是從小就於總不同。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協助漢王劉邦率軍出陳倉、定三秦,京索之戰敗楚軍,隨後分兵北伐,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是什麼成就了韓信的豐功偉績,讓他名留青史?
忍辱負重—“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為天下之不能為之事。”
韓信能忍受常人不能的侮辱,故能成就不世之功。曾經淮陰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他侮辱韓信,説道:“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並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他説:“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之後,韓信投到劉邦旗下,發揮自己的才能最後當上了大將軍。在韓信功成名就回到故鄉時召見曾經侮辱自己,讓他從胯襠下爬過去的少年,封他為中尉,並且告訴諸將説:“這是位壯士,當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如果韓信當初憑一腔怒氣殺死那個小混混,殺人償命,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幫助劉邦打敗項羽,一統天下,立下不世之功。
2.遇伯樂,千里馬嶄露頭角
在最初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投奔了項梁,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韓信帶着懷才不遇的備份心情離開項羽投到劉邦旗下。但是開始依然無人賞識他知道他遇到了蕭何。蕭何多次與韓信談話,發現韓信是一個大將之才,十分賞識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從長安到達南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漢王不用,也逃走了。蕭何聽説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漢王報告“丞相何亡。”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前來進見,劉邦且怒且喜,罵到蕭何為何逃跑,蕭何説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韓信。劉邦又罵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説:“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絕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蕭何説:“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面上同意讓韓信為將,但蕭何堅持要再加以重用,劉邦表示可以讓他做為大將。於是劉邦想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説:“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劉邦同意了蕭何的要求,拜韓信為大將。可見如果沒有“伯樂”蕭何識出韓信這匹千里馬,他一生只可能做到一個小吏。蕭何對韓信的一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韓信之死。
韓信是楚漢之爭中叱嚓風雲的人物。劉邦最後得到天下其功不可沒。他是當時首先提出了統一天下的重大決策人。他助劉邦經營漢中,平定關中地區;分兵往北擴張擒獲魏王,奪取代地;擊敗趙國;向東進佔領齊地;向南挺進駭下滅項羽……可惜的是如此一個戰功顯赫的漢開國元勳卻落個被誅滅三族的可悲下場,成了主子劉邦的刀下鬼。
韓信的死是必然的。早在韓信平齊敗楚殺廣田等將時,項羽曾派人游水韓信煽動他背叛劉邦,以“三分天下取其一”做誘餌遭到拒絕。齊人歸通多次暗示韓信,若背叛劉邦則“大貴”,他毫不動心。辯士蒯徹在游水韓信脱離劉邦時曾給過韓信一次有力的忠告,提出“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死死的追隨劉邦不是件好事。韓信雖然內心猶豫卻偏偏念着劉邦對他解衣推食的恩惠,以致“漢王待我甚厚”“不忍背漢”,還自以為功高“漢終不虧我齊”。最終拒絕蒯徹的建議。
就劉邦來説,多有負於韓信,且待韓信一直假意惺惺,時時提防。有人認為韓信自請為代理齊王有不軌之心。這樣看未必武斷。從當時戰略考慮出發,齊為新地遠在東境,面臨強楚確實需要一個定身份的人壓陣。再説一個功臣要寫封賞無可厚非,畢竟人都有名利的願望。只是韓信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斂自己。不懂得在適當的時機索取自己應得的那份酬勞。傑出軍事才能的韓信卻是一個笨拙的政治家。司馬光評價韓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韓信以商人的心裏乘機為自己謀利,以君子的心裏要求劉邦報恩,在當時的那種要求以主子為馬首是瞻的社會環境未免太難。由此可見,韓信的死已經是一種必然。無論其後來謀反事實與否。
太史公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韓信的死造成其人格悲劇,他過於張揚自我,不注意收斂,過於高功自居,目空一切。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時代,這種臣將犯了君主大忌。這一切限制了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韓信清醒的認識時務,讓他變成了一個不識時務的英雄。徒勞的成了劉邦在奪取天下後一隻被捨棄的棋子。他如果能像范蠡一樣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就不會落得這麼悲劇的下場 。須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帝王多寡恩,功臣多負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