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君眼裏,武將文臣都是馬,不同之處,一為悍馬,一為輕騎,而君王是馭者,駕策隨心,統馭天下。——朱元璋
從古至今,貪官都是讓人厭惡的存在,雖然歷朝歷代實行過很多政策,但始終無法將其完全清除。
歷史上,最痛恨貪官污吏的皇帝應該就是朱元璋了,他嚴懲貪官污吏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年輕時因為貪官污吏吃了很多苦,深知百姓疾苦,所以稱帝后針對貪官污吏,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法律法規。
嚐盡人間冷暖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小小年紀就要去給別人家放牛,只為了能填飽肚子。但是一場天災,讓他失去了親人,再加上貪官污吏的欺壓,他不得不背井離鄉去逃命。
他曾在寺廟裏做過和尚,但沒過多久寺廟也維持不下去,為了生存,他只好過上了乞討的生活。
在這期間,他受盡了白眼,嚐盡人間冷暖,看遍世間疾苦。如此艱苦的生活,恰巧磨練了朱元璋的意志,造就出一顆無堅不摧的王者之心。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加入到起義軍中,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從一個不起眼的草根,逆襲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稱帝之後,朱元璋一直保持着節儉的生活習慣,勤政愛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明君主。
治理貪污腐敗
他為了治理貪污腐敗,費了不少心思。針對可能發生的各種不法行為逐項規定了處罰標準,每次誅殺貪官時,會讓所有官員到場,以受教育。
除了懲罰貪官外,他還經常表揚並越級提拔清正廉潔的官員,樹立典型。不僅重賞他們,還為他們修建府邸,去世後為其撰寫祭文,並列入《彰善榜》等文獻中,讓其千古流芳。
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確實改變了元末嚴重的腐敗風氣,使得清初的官場風氣逐漸清明。與此同時,還強化了中央集權,為明朝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僅如此,他在位期間朝廷的官員俸祿也很低,按照朱元璋的想法,能保證基本生活開銷即可。
但是有這樣一個清官,嚴格遵守朱元璋的旨意,一生清正廉潔,在返鄉時甚至連路費都沒有。朱元璋派人打探情況後,卻要對其處以極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正廉潔
這位官員名叫曾秉正,朱元璋稱帝后,他便入朝為官。起初他只是一個地方小官,為官清廉,一心為民,深得百姓愛戴。
洪武九年時,曾秉正迎來了他人生中的轉折點。這一年發生一場災害,朱元璋召集羣臣商議解決辦法。
這時曾秉正立即上書,獻計獻策,直言不諱,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從此他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晉升成了大官。
曾秉正為人剛正不阿,從不貪污受賄,辦事認真,直言善諫,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俗話説,伴君如伴虎,曾秉正雖然因為直言得到朱元璋寵信,但也因此,惹怒了朱元璋,丟了自己的烏紗帽。
被罷了官的曾秉正無法繼續在京城生活下去,無奈之下,他只好返回自己的家鄉。他雖當官多年,但並沒有什麼積蓄,因為太過清廉,俸祿只夠一家人的生活開銷,以至於連回鄉的路費都湊不齊。
被處以極刑
朱元璋得知此事後,便立即派人調查,這一查不要緊,原來曾秉正為了湊路費,竟賣掉了自己的女兒。
朱元璋得知後非常憤怒,他認為身為一個朝中大臣,竟做出這樣不顧人倫的醜事,這也是在諷刺自己。
而且朱元璋稱帝后比較多疑,他認為曾秉正這樣做可能是在演戲,越想越生氣,便下令將曾秉正處以極刑。
對於曾秉正的結局,史書上只記載了:“帝聞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終。”一代清官,從此便消失在史書中,令人唏噓。
對於朱元璋的做法,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表示自古帝王多無情,曾秉正一生清廉,賣掉女兒可能也是無奈之舉,畢竟虎毒不食子。朱元璋的做法,未免有些殘忍。
不過也有人認為,身為一個父親,就要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遇到困難就賣女兒,這樣的人根本不配當個父親。
總之,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對於朱元璋的做法,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哦!
(以上文字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