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幫我看看這道題怎麼做”“姐姐,這個問題選什麼答案啊”,輔導2年級的小表弟寫數學作業,這幾句話出現的頻率我都數不過來了。每答一道題直接上來就問我怎麼做,我説你先自己想想,想半天還是要我一步一步引導他答題,最後才得出來選什麼。就這個過程,他表姐我很不得都能累的瘦幾斤。
他是笨嗎?不是。在引導他做題的過程中,我給出一點提示他就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了,但是他就是願意自己去思考每一步該如何做,而是選擇依靠我的幫助。家長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遇到問題總是喜歡直接求助於爸爸媽媽,哪怕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也得找“外援”,爸爸媽媽簡直就是最強輔助,要是不幫忙説不定還會跟你哭哭鬧鬧,儼然一副被欺負的樣子。
這其實就是孩子不喜歡自己主動去思考問題的一種表現。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自己主動去思考並解決問題呢,一方面就像上邊説的,總有“輔助選手”隨時上陣,為孩子們排憂解難,就算家長上了一天班一身疲憊,面對孩子的要求還是無一不滿足。另一方面就是孩子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培養,不懂得主動去想問題,而是一味在固化的思考方式裏來回轉悠。
針對這兩方面,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外援”,讓小戰士自己去思考。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家長不要直接給出答案,先讓孩子觀察觀察,回憶一下有沒有做過類似的題目,科院適當引導孩子,但沒必要給出所有答案,因為孩子思考能力都需要在實踐中慢慢強化的,家長得保證孩子的這個過程沒有過度的干涉。
多帶孩子看一些紀錄片,或者多去户外觀察。孩子的思考方式在探索外界事物的時候也會有所體現,看見沒見過的小蟲子,漂亮的小花朵,好奇心都會使得孩子會主動去思考這些事物的來源,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藉助一些繪本故事或者帶孩子看記錄片來讓孩子多多瞭解。
真正會自己思考的孩子,在生活中能發現更多美妙新奇的東西,在學習上能融會貫通,遮掩就好像做數學題,基本公式套入就知道該怎麼下筆,因為孩子思考方式不是固化的,明白如何去聯結學到的知識,而不是盲目的只需求“標準答案”。叫叫學院的思維課就是用這種方式來讓孩子在數學題中懂得自主思考,從而不斷的探索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