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唐朝的這三位公主,如眾星拱月照亮大唐,為何結局卻有天壤之別?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經典

文:老鴨説歷史
唐朝的公主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如明月般照亮了史冊,總體地位高於任何一個朝代。這三位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生母貴為皇后或貴妃,是名副其實的帝王愛女,可為什麼她們的結局如此不同呢?

一、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武則天和唐高宗幼女。長相肖母,深得武后所喜。及笄後,嫁給唐高宗的嫡親外甥薛紹。盛大的婚禮,場面之豪華讓人歎為觀止,照明的火把燒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婚車的通過拆除了縣館的圍牆。

她和他是表兄妹,青梅竹馬。一朝成親,恩愛非常。婚姻美好而平淡,他們生育了三個小孩,第四個孩子她肚子裏的時候,災難降臨了。
薛紹的哥哥涉及謀反,薛紹也被無端關押起來。她向母親求情,希望放過她的丈夫,可是在權力和江山面前,什麼人都入不了母親的眼。她懷着遺腹子和三個孩子,眼睜睜的看着丈夫死在牢裏。那一刻,太平公主石化了,天之驕女有何用?恩愛夫妻不能到白頭,一切不過是沒有權利,沒有權利保護不了家人的完整,呵護不了子女。

太平從此不太平,她改嫁了武攸暨,只因為他老實忠厚。她開始攬權,開始巧取豪奪,她的資產讓世人驚歎,她的權利慢慢達到頂峯。母親下台後,她又推翻了韋氏宗親,輔佐她的四哥上台。她為李氏宗族立下戰功,卻在權利的面前迷失了眼,侄子越來越強大,阻礙了她爭來的大權·······
白綾和鴆酒賜來的一刻,她彷彿又看到了那個明豔動人的自己——太平。還有她的愛情,薛紹。她笑而從容的走了,尋回了從前的自己,拋掉了權錢一身的鎮國太平公主。
二、安樂公主
安樂公主,李裹兒。她是唐中宗李顯和韋后的女兒,被貶瀘州途中,她呱呱落地。李顯温柔的把她攬在懷裏,疼愛無比,“孩子多可憐,跟着吃了這麼多苦,有朝一日見得日明,要竭盡所有寵愛她”。

李顯這樣想,也這樣做了。他做了皇帝,恨不得把所有的好都給了女兒。如果不是時代不允許,我想李裹兒當皇太女的夢想應該會實現吧!她自做詔書,遮掩內容,讓李顯批准,李顯笑而應允。
她賣官鬻爵,仿照宮廷規模營建宮室,和駙馬武崇訓肆意凌辱太子,李顯知而不言。武崇訓死後,她又和武延秀私通。李顯又為她大肆籌備婚禮,大赦天下,賞賜百姓宴飲三天,賞給羣臣絹帛數十萬。她奪取臨川長公主的舊宅子當做自己的府邸,強拆民宅,李顯不言。她生了兒子滿月時,李顯如同其他老父親一樣和韋后光臨女兒家,又大赦天下,當外孫還是稚齡時,就被封為鎬國公。

可嘆,李顯愛了一生,寵了一生的女兒,由於做皇太女的需求得不到相應。李裹兒竟與韋氏合謀,害死了中宗李顯。其後不久,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攻入宮中,殺死了號稱唐朝第一美女的李裹兒,年僅25歲,死後被追貶為為“悖逆庶人”。
三、昇平公主
昇平公主,唐代宗與崔貴妃的女兒。昇平公主聰慧、賢明,深受父親喜愛。永泰元年,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唐代宗非常欣賞這個女婿,成為駙馬都尉後,更是對他大加封賞。

昇平公主雖未皇帝的寵兒,卻並不恃寵而驕,相對於上面兩位公主本分許多。她喜歡結識詩人,每逢宴會,她坐在簾子後面聽郭曖門下的詩人作詩,有出色者,就賜給百縑。
唐代宗對女兒寵愛不假,但不寵溺。有次代宗皇帝為了方便百姓灌溉,下詔毀除白渠水支流碾磑。昇平公主進宮向父親請求留下自己的碾磑,代宗説,“我是為了天下百姓,你怎麼不明白我的意思呢?你該做個表率才對啊”。昇平聽了父親的話,覺得十分愧疚,第二日命人毀掉了自己家所有的的碾磑。涉及的皇親貴族見代宗最寵愛的女兒都把碾磑毀了,他們也不敢怠慢,紛紛毀掉。

關於昇平公主最著名的應該是她和她丈夫的事蹟“醉打金枝”。相傳郭子儀大壽,郭曖的哥哥們攜帶家眷給郭子儀過壽,昇平公主以自己是天之驕女的身份不便行禮,所以沒有去祝壽。郭曖被哥哥們嘲笑一通,酩酊大醉,不僅打了公主一巴掌,還説,“我父親是不想當皇帝,要不然怎麼輪得上你的父親。”昇平公主聽後,惱羞成怒,跑回宮中向父親哭訴。代宗聽後,勸女兒説“確實如此,如果郭卿家想做皇帝,天下就不是咱們的了。”郭子儀知道此事後,打了兒子數十大阪,攜郭曖進宮向代宗請罪。代宗安慰戰戰兢兢的郭子儀説,“不痴不聾,當不了阿翁。孩子們的事兒,不值得去聽”。意思就説,孩子吵鬧的話不要當真,做父母的假裝不知道,讓他們去處理吧!臨走,還送給了郭子儀一些禮物。

昇平公主與郭曖生四子二女,次女為唐憲宗結髮妻子懿安皇后郭氏。縱觀昇平公主一生,平安順遂,死後被贈虢國大長公主。
老鴨認為唐朝的這三位公主之所以境遇不同,與父母寵愛方式有關。
太平公主被賦予了父母很多愛,物質高過精神。純真的公主遇上了權利,迷失了自我,愛被權利代替了。安樂公主李裹兒,在父母自認為的愧疚之下,寵溺過度。讓她不懂得感恩,不知道什麼事情可做什麼事情可不做,一朝不滿足她的需求,她就會發瘋就會偏執。昇平公主也是父母手心裏的珍寶,但父母的愛,寵而不溺。父親會告訴她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所以她的人生,相對坦蕩、平穩、順遂。
愛,源於父母,源於教與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