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好歹也算是個學霸,孩子怎麼成了學渣?”,不要讓孩子跟我們“比賽”!
“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笨,一點也不隨我!”“當年好歹也算是個學霸,孩子怎麼成了學渣?”“我理科很好啊,她怎麼數學這麼差!”作為家長的你,是否説過或者頭腦中浮現過這樣的話。我們都知道,少拿自家孩子跟別人的比,卻忽視了當我們把自己樹成“參照物”後,這種比較帶給孩子的壓力更加讓他們難以承受。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文中一位高中老師説,在老師眼中,承受壓力最大的父母恰恰是我們所説的社會精英,他們大多畢業於名牌學校,有着不錯的社會地位,這類父母對孩子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能比我差!他們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孩子調皮了,我們習慣性地説“當年我可沒這麼皮”;孩子學習不好了,我們回憶自己當年學得輕鬆;孩子不願意跟人打招呼,我們也會埋怨孩子沒有自己懂事。作為家長可能是隨口一説,但在孩子眼中,父母是他們的榜樣,每一個孩子都在努力地模仿父母,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心中的沮喪和失落就會更大。
“我可能永遠比不上爸爸媽媽!”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怎麼會成了一種比較,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家已經不是他們放鬆的港灣。在家裏,孩子要繃緊了弦,因為稍一放鬆,爸爸媽媽可能就會從哪裏冒出來,細説自己當年多麼優秀。萬一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可能父母還會互相埋怨“這孩子到底隨了誰?”
作為成年人,當我們回首童年時,可能是加了“濾鏡”的回憶,已經把當年的高低起伏拉成了一條向上的直線,一些傷痛、無奈、汗水和努力在最終的成功面前被美化掉了稜角。而我們的孩子們,現在正在經歷屬於他們的成長,這原本就是一個自我的蜕變,沒有必要跟同齡人比,更不用跟我們的當年比。
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被肯定,那麼鼓勵和包容才是我們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