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大才女王延軼,曾以“特長生”身份進專業領域,如今混得怎樣?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經典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學子們的“夢中學府”,多少學子為了能夠進入這兩所高等學府,凌晨兩三點還伏在案前奮筆疾書,除了在學校認真聽講,課下還要報多個補習班努力衝刺。已經在北大清華的學子們,學業有成的選擇了去國外深造留學。大部分留學黨都是抱着自己能夠學成歸國,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也有些人認為自己留在外國更能有發展前途。人各有志,觀點不同但我們也要學會尊重。

王延軼,1981年在陝西省的一個平凡家庭中出生,因為從小在藝術道路上展現了不一樣的藝術天賦,父母慎重考慮後決定讓王延軼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參加高考。小時候打下的底子以及長大後自己的努力,使得王延軼在2000年高考的時候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所錄取。
被北京大學錄取後,她並沒有驕傲自滿。在看見比自己更加耀眼的同學們都在努力的時候,王延軼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偷懶的藉口。在四年的大學生涯屆滿的時候,王延軼順利地從北大畢業,她選擇前往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碩士。

在2006年的8月,她回國就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講師,並且同時進修微生物學博士。她一邊授課一邊學習,在四年後取得了博士學位。隨着自身學歷的提升和自身能力再次變強,她在武漢大學的職位也往上升了一升,從講師成為了副教授。現在的王延軼已經是中科院某所所長了,在這些年裏,王延軼做出的成就令王延軼獲得了眾多的榮譽,為她鍍上了一層金光。
王延軼是在2018年10月成為中科院武漢某所所長的,其實她並不是“空降”到這一職位。她最開始是從一名很普通的研究員做起,通過自己不斷努力提升自己和被領導賞識,職位才一步步往上升,從研究員到所長助理,從所長助理再到副所長,這一路艱辛只有王延軼自己一個人知道。

在中科院的生活是嚴肅緊張的,王延軼參與了所裏的幾個項目研究,也試着自己主持過幾個項目。她以一個藝術特長生的身份在一個圈子裏全是理科大牛裏“混得”風生水起,在國際權威或主流期刊上,她總計發表過學術論文24篇,並且據瞭解這些論文並不是“注水”,而是真真切切地在專業領域中有着不可小覷的地位,在國際上也有着不小的影響。
或許我們對於王延軼的藝術生身份總是迷惑不解,為什麼一個藝術生不在大學裏繼續進修藝術相關專業,而是選擇了理科相關專業呢?
這一切都是因為王延軼在高中的生活。當時,她有一位要好的同學,不幸的是,同學的母親因為一場罕見的疾病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看見同學哭腫的雙眼,王延軼很是難受。
於是,王延軼暗暗在心裏改變了主意,她想要造福人類,救助那些患上了現在尚未有有效治療方案的疾病的患者。

成為了中科院所長的王延軼,深知自己肩上承載的重量。她更加努力,在研究室裏一熬就是一整天,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帶動了所裏其他的成員們,所裏沒有尸位素餐的人,只有願意為科研奉獻出自己一切的研究人員。
也有些人對王延軼的拼勁很是不解:長得好看、藝術生出身,按理説,這樣的女孩子在其他行業裏很是吃香,賺得錢可能會比現在的研究工作還要多,為什麼她偏偏就要在研究室裏浪費自己的青春呢?
王延軼對這種疑問往往一笑置之,對她來講,研究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機制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而她這些年付出的努力也被人看見,她獲得了多項殊榮:優秀科技工作者、萬人計劃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武漢市三八紅旗手……這些榮譽都是對王延軼最好的鼓勵,這讓王延軼更加堅定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走下去。

在科研的路上永遠都需要王延軼這種不畏人言、敢於探索的科研人才,如今39歲的王延軼已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我們可以大膽地期待她未來在她所擅長的病毒研究領域中取得更輝煌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