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五載(756年),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叛軍,唐玄宗李隆基從長安出逃,前往四川避難。當來到馬嵬坡這個地方時,禁軍士兵突然發生了譁變,逼迫唐玄宗下令殺死了楊貴妃,史稱馬嵬兵變。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楊貴妃的香消玉損,使馬嵬坡這個地名變的家喻户曉。
楊貴妃劇照
那麼,馬嵬坡究竟在今天的什麼地方?馬嵬兵變的發生到底是有其必然性,還是完全出於偶然呢?
首先,先來看一下馬嵬坡所處的位置。
一、馬嵬坡的地理位置
馬嵬坡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興平市以西的李家坡村旁。興平市在西安市以西大約50公里處,在唐代被稱為金城縣。從興平往西再走10多公里,有一個地勢北高南低的斜坡形地帶。東晉太元年間,朝廷曾經委派一位名叫馬嵬的將軍在這裏築建城池,所以被人們稱為“馬嵬坡”。
馬嵬坡地處陝西省興平市西側的一個高坡上
在唐代,馬嵬坡不僅是一個地名,還是一個驛站,為過往的官員和信使提供住宿和飲食,因此馬嵬坡也被稱為“馬嵬驛”。由於馬嵬驛地處長安以西,是西出長安走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所以這裏不僅有官員歇馬停駐,而且還有很多西域胡商集散,成為了關中最熱鬧繁忙的驛所之一。
馬嵬坡地理位置
也就是説,從馬嵬坡的地理位置來看,它有兩個特殊點:一是靠近長安西側,並位於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上;二是這裏曾經是一個大型的驛站,車馬雲集,熱鬧非凡。正是由於這兩點特徵,所以馬嵬坡才有了特殊性,成為了馬嵬兵變爆發的潛在因素。
那麼,唐玄宗到底為什麼要從長安出逃?又為什麼會來到馬嵬坡這個地方呢?
二、玄宗出逃始末
説起唐玄宗出逃的原因,當然和安史之亂有直接的關係。
天寶十五年(756年)的六月,安史叛軍攻破了潼關。潼關是進出關中的門户,一旦丟失,整個關中平原便已無險可守。此時,長安城中已經是十分混亂,百姓人人自危,紛紛出逃。
安史之亂形勢圖
到了六月十二日這天,唐玄宗也已經完全亂了陣腳,他打算升朝議事,但那天前來上朝的官員竟然不到十分之一二,其餘的已經全都出城逃跑了。面對這種全面潰散的局面,楊國忠向唐玄宗提議去四川避難。原因有兩點:一是四川易守難攻,利於防禦;二是由於楊國忠當時擔任的是劍南道節度使,正好管轄四川地區。
於是,到了六月十三日的凌晨,唐玄宗帶着楊貴妃,以及一些皇子皇孫,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所率領的禁軍護衞之下,倉皇的逃出了宮城的延秋門,開始了逃亡之旅。
可以看出,整個出逃過程是非常倉促和混亂的,十二日晚上才做出決定,十三日的凌晨就慌慌張張上路了,以至於連隨行眾人的食物都沒來得及籌備齊全。
玄宗出逃
可以想象,浩浩蕩蕩的數千人,在完全餓着肚子的情況下出逃,隨行的禁軍士兵是非常有怨言的,歸納起來,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
1.非常的飢餓、疲憊和恐懼。沒吃沒喝不説,而且還要背井離鄉的逃去四川,前途未卜;
2.對造成這場國難的奸臣楊國忠懷有很大的怨恨之情;
3.由於楊國忠當時擔任劍南道節度使(管理四川),所以禁軍將士對前往四川的決定本身就帶有反感和懷疑的情緒;
以上三種負面情緒,成為了馬嵬兵變的潛在誘因。不過,雖然心中有怨言,但唐玄宗畢竟還是皇帝,禁軍士兵不可能一開始就爆發兵變。他們只能強打起精神,跟隨着玄宗踏上了逃亡之旅。
三、飢餓引發的憤怒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禁軍士卒雖然強壓下了怨言,但一路之上需要面對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飢餓。
我們剛才説了,由於唐玄宗出逃非常匆忙,所以根本沒有準備食物,大部分人都是餓着肚子上路的。所以,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大隊人馬就只能沿着縣城和驛站的路線往西行進。從地圖中可以看出,由長安一路向西,會先後經過咸陽縣、金城縣、馬嵬驛。假如這些縣城和驛站可以提供補給,那麼禁軍士卒們的情緒就將得到安撫。
但是,後面的情況真的如他們所願嗎?不是。
唐玄宗出逃時間線
我們可以結合圖示的時間線,大致看一下出逃的整個過程:
唐玄宗從六月十三日的凌晨開始逃亡,到了辰時(上午九點),大隊人馬來到了咸陽縣附近的望賢驛。
在快到望賢驛之前,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先行一步,到驛所去通知當地的官員備好食物進行招待。但正當他們滿懷希望地想要大吃大喝一頓時,迎接他們的卻是徹底的失望。當他們一進入驛館,竟然發現驛站的官員都已經逃跑了,連那個提前報信的宦官王洛卿也不知了去向,整個驛宮空空如也,什麼吃的喝的都沒留下。
《舊唐書》記載:
至咸陽驛置頓,官吏駭散,無復儲供。上憩於宮門之樹下,亭午未進食。
也就是説,到了十三日的中午,連唐玄宗本人都沒飯吃,更別説其他的禁軍將士們。無奈之下,眾人只能餓着肚子繼續前行,把希望寄託於下一個歇腳點,也就是金城縣的驛所。
當天晚上,大隊人馬忍着飢餓和疲倦,終於到達金城縣,可是當他們進入驛館時,迎來的仍然是失望和絕望。 《舊唐書》中記載:
驛中無燈,人相枕藉而寢,貴賤無以復辨。
意思是説,金城縣的驛館情況更加糟糕,不但人都跑了,什麼吃的都沒有,而且驛站裏甚至連盞燈都沒有,一片漆黑。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誰還管地位的高低貴賤?誰還管他是皇上還是貴妃?於是,所有人都忍着飢餓,擠在驛館的地上,橫七豎八地睡了一晚上。此時此刻,皇帝的威嚴喪失殆盡,禁軍將士越來越瞧不起這個逃難天子,他們的心中只有一種情緒,那就是因為飢餓和疲憊而逐漸增長的焦慮和憤恨。
老年的唐玄宗
不過,兵變並沒有在那天晚上爆發,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金城縣以西二十多里處,還有一個很大的驛站,那就是馬嵬驛。可以説,馬嵬驛成為了他們最後的希望。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帶着人馬終於來到了至馬嵬驛中,但他們的希望又化為了無盡的絕望,此時見到的仍然是同一個景象:官員逃跑,空無一物。
唐代的驛站
到此為止,禁軍士卒們已經餓着肚子隨着唐玄宗逃跑了一天一夜,走出了足足60多公里路。他們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滅,只剩下對前途的恐懼和心中的怒火。俗話説得好,再一再二不再三,他們焦躁和憤怒達到了一個爆發的臨界點,離真正爆發兵變,只差一個導火索。
四、兵變的導火索
最終引發馬嵬兵變的導火索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是一羣不期而遇的吐蕃人。
由於驛站在唐代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當做信使的中轉站,而且還是官員和外國使節的歇腳點。所以在六月十四日這天,馬嵬驛中碰巧來了一羣外國使節,他們是一幫吐蕃人。
吐蕃使節在驛站門口遇到了楊國忠,他們顯然也是餓了很久,向楊國忠詢問有沒有食物。一旁的禁軍士卒們將楊國忠和吐蕃人交談的情形都看在了眼中,由於他們本來就怨恨楊國忠,再加上此時飢疲至極、怒不可遏的心理狀態,竟然認為楊國忠在勾結吐蕃人謀反。
楊國忠
於是,不知是那個人高喊了一聲:“楊國忠勾結吐蕃謀反”,緊接着,這聲喊叫像是一盆火藥,瞬間在整個馬嵬驛炸裂開來,點燃了所有禁軍士卒心中的熊熊烈火。他們將憤怒、飢餓、焦躁、恐懼各種情緒全都釋放了出來,終於再也無法剋制自己的衝動,不分青紅皂白的一擁而上,瞬間便把楊國忠亂刀砍死。
馬嵬兵變
後面的情節我們應該比較熟悉了,禁軍士卒殺死楊國忠之後,又砍死了很多大臣,並且拒絕再往前走,同時,他們還提出了殺死楊貴妃的要求。在這種脅迫之下,唐玄宗只能被迫處死了楊貴妃,暫時平息了眾怒。於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馬嵬兵變”就此上演,絕代佳人楊玉環成為了禁軍士飢餓和憤怒的犧牲品。
楊貴妃之死
結束語: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從四川返回了長安。他此時雖然已經是太上皇,卻仍然對楊貴妃念念不忘,偷偷命人去馬嵬坡尋找楊貴妃的屍骨。但最終得到的答覆卻是“肌膚已毀,而香囊猶在”。年邁的唐玄宗捧着香囊,想起馬嵬兵變中楊貴妃被白綾勒死的情景,禁不住老淚縱橫。
然而,從以上的解讀可以看出,歷史上一切事件的發生都絕非偶然,而是都有着其深層次的必然性。禁軍士卒之所以會在馬嵬坡爆發兵變,其實都和唐玄宗晚年昏聵的政治表現有關。而他朝朝暮暮思念不已的楊貴妃,其實成為了他一系列錯誤決定的替罪羊。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的《長恨歌》寫的的確好。但是,即便他把這段往事説得再纏綿,再傷情,也都無法掩蓋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那就是:楊貴妃之死的罪魁禍首其實正是唐玄宗自己,而不是其他人。